次日,张旭拎着用纸包着的板栗去王宇家。
一方面把借来的弓箭长矛还给王宇,另一方面拜托王王宇找寻哪些大户人家需要鸿雁。
秋收之后,农户人家除了会把土地重新翻一翻,然后便开始在家中把小麦稻谷这些粮食脱壳。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给稻谷脱壳是一样繁重的技术活,需要人工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对干燥后的谷物进行碾压脱壳。在前世一些农村还有自己碾压脱壳的。
人们是用石臼和臼杵把大量稻谷加工成白米的,这个方法叫做舂米。舂米是将糙米加工成白米的一道工序。
农家人舍不得吃白米,除了留少许米留作过年过节招待客人所用。往往把这些粮食换成粗粮,换成粗粮可以多换一些。
加工工具主要是石臼。石臼分杵臼和斗臼两种。
还进王宇家门,便看见王宇父子几人在卖力的碾压着稻谷。
这水田本就不多,每户家所拥有的也就不多了。
看见张旭的到来,王宇停下了手中的活问:“这么快就回来了,怎么?是不是大雁的毛都没摸到,没摸到也没关系,有困难和叔说一声,看见你爹的面子上今年可以先借你些,把赋税交了,误了赋税可不是闹着玩的,去年有户人家没交税便被到北方做苦工抵税了。”
“王叔,我运气好逮到了一只,这是昨天摘的栗子,给您老人家尝尝鲜。”张旭看着这个平常也比较照顾自己的长辈。
王宇脸上露出少许惊讶后又迅速平定下来,用眼神示意小儿子王涛,王涛用双手接着栗子说了句:“谢谢张三哥”。
“王叔,我听别人说您在县城里认识一些大人物,不知道您能不能帮我把大雁给寻个人家,毕竟我家这情况您也知道,倒是必有重谢。”张旭询问着王宇。
“重谢到不必了,你小子要是有心给我打二两酒解解馋就好了。”王宇笑着说。
见王宇答应下来张旭心中松口气。
张旭回到家中看见李悦已经把那这鸭处理好了。
把鸭子切成块,放入那个小锅中慢慢煮着。
没有其它调料,仅仅简单的放入了点盐巴。
李悦盯着小锅上的野鸭,小嘴貌似在吧唧吧唧的。
张旭走出去打量着这只大雁,这大雁的身体构造很像小船,嘴巴浅红色的,额头灰中带白,一双带蹼浅蓝的脚,宛如两把船桨。
张旭剥开板栗递到大雁面前,大雁啄了啄,一点也不认生,好像昨天的事没发生一样,自顾自的吃着。
望着这只呆头雁,心中不免有些感慨,前世只有在动物园才能如此近距离见到。
他用草逗了逗大雁,大雁较真的扯咬着,丝毫不松口。
又过去看了看野鸭,雏野鸭全身为黑灰色绒羽,脸、肩、背和腹有淡黄色绒羽相间,喙和脚灰色,趾爪黄色。
红配绿毛绒的样子可逗人了。
不过看着那有些发绿的额头,张旭总觉得的乖乖的。
记得就在刚刚,小姑娘说看着鸭子绿绿的额头,想给张旭做一顶。
张旭听了连连摇头,不用不用,这辈子都不用。
关于绿帽子在那个时代的古代有个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卖布商人勾搭有夫之妇,这位妇人就向卖布的人要了一块绿色的布料,做了一顶绿色的帽子给自己的丈夫,还和卖布的人说,如果你看到我丈夫戴上绿色帽子外出,你就可以来了。
后来这绿帽便成了约会的安全色。
慢慢的,这位卖布的人每次看到这位妇人丈夫头戴绿帽子,就知道他会到出远门做生意,晚上不会回家。当晚,他就会肆无忌惮的走向妇人的家里行苟且之事。
逐渐的绿帽之说便流传开来。
这个时代还没有绿帽之说,他看见有些条件好的人家,出门会戴顶小帽,不过看见那些绿绿的他便有些异样的感觉。
第 5章 我不想要绿帽[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