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蚕虫,忙得哭!忙到吐丝!”
“说的是啥呀?”
“老师呀!”
“老师?——”
“你没听竹伢念过啊?”
“没呀。”
“伢念过的古诗呀!”
到尚青竹快去乡中报到,许萍还在和尚守田嘀咕捐出的钱:“你说你捐的二十元,能买到老师对两个女伢用心么?他们老师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的,还月月定期拿工资,比你过得清闲,稀罕你这点集资啊?再说了,村长交上去,哪个晓得是你尚守田集的?会专门用在你家伢身上咧?”
许萍的嘀咕将烦躁灌满了尚守田的耳朵,他竟用尚青竹念过的诗压了那么两句。
“春蚕……吐丝,蜡烛流泪……用命教伢子们咧!捐点钱帮着办学怎么了?!”
门外赶来看望尚青竹的李小燕,跨进尚家门的时候,被尚守田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逗乐了,开玩笑地建议:“竹伢他叔,既然你相信我们老师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如将来让竹伢也当老师吧?”
李小燕不会想到,在几年后,当尚青竹带着无奈与青涩预备站上教师讲台的时候,她的心安慰中带着疼痛——她没有想到,尚青竹会以这样的方式走上教师讲台……若不是及时公布与落实那个文件,只怕她心爱的学生,会与教师这个岗位擦肩而过……
——
李小燕是受胡校长的托付,特意来看尚青竹的。
这一年的新学期,她将要第一次正式带乡小学的六年级毕业班,这与她在村小里,混着四、五、六年级带毕业班是不一样的。
为了做好毕业班的教学安排,胡校长提前找他们毕业班的老师开会、订工作计划,还专门找了李小燕谈话。
胡校长相当肯定李小燕对教学工作的认真与投入,特别赞赏她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尤其是尚青竹,可以在失学两年、晚上小学的情况下,以良好的成绩考入了乡中,鼓励她在六年级里再接再厉,争取往县中、乡中送去更多的好伢子。
提到尚青竹,胡校长拿出他去县里买书的时候,特地给这个伢带的一本古诗集,还在封面上题了诗,叮嘱李小燕一定要和伢说清楚。
李小燕看着那两行题诗直笑,问胡校长,小学刚毕业的伢能懂吗?胡校长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她,说伢现在小,可你让他多看看报纸、多看看新闻,多注意自己学校的变化,等长大了再回乡小来告诉他怎么想。
可到了尚家的李小燕,总感觉一下拿出那诗集不合适,还是先掏了包里带的手套和护膝。
“竹伢,乡中的条件,比乡小好不了多少。虽然集资解决了食堂问题,可吃午饭要家里送米,还有带菜的,而且听说经费比较紧张,不到冬至不会烧煤球炉。乡中地势比较低,常年泛潮,有些教师和我们一起开会学习时,说得了老寒腿。我想着你还小,所以给你做了副护膝,另外买了新毛线学着给你和晓小一人织了一副可以露指头的新手套,方便你写字,来,试试看。”
“谢谢李老师……”坐在屋外石头上,尚青竹在李小燕暖暖的目光中接了护膝与手套,却不再像初入小学时那样雀跃。
他越来越多地听说李小燕家里的困难,不仅因为李小燕十几年民办教师没有转正,还因为她们夫妻两人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在李小燕同时牵着他和周晓小回村时,尚青竹不止一次看见,周晓小穿的旧衣旧裤子上打着补丁。周晓小被他背起,趴在他后背上时也告诉过他,自己的袜子破了洞洞,是妈妈晚上改好作业后补的。
他跳级后,李小燕不仅常来看他,给他带课本和学习用品,而且还关心与他情况差不多的学生,上学期还把两个爹娘出去打工、家里缺少照顾的学生带到家里过夜,惹得晓小她爸爸吵了几场嘴。
吴向一直说李小燕偏心,这样想来,不算假。李小燕是偏心,可她偏心的是他们这些有困难的学生!
尚青竹心里酸涩,没有着急着试戴手套,反将书包中一个本子拿了出来,翻开,递到李小燕面前:“李老师,这首诗是我写的……我想投给报刊,您看能行吗?”
“哟,你开始自己动笔写诗啦?”李小燕不由惊喜,接过本子,读着写在那上面的青色却滚烫的诗句,“你的手那样温暖,带我看到学校里四季的美丽,更牵着我冰冷的手走过冬的严寒,夏的酷热……”
尚青竹有些不好意思:“老师,我第一次写,拿不准,感觉写得不好,
第29章 说诗说句说前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