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伢,你的培训机构怎么?关门了?”
又一个新学期即将开学,结束了整个“重走长征路线”行程的尚青竹与荣立涵带着又一批满箱、满背包的纪念品赶回东海。
荣立涵带回来的书籍、纪念品,仍是要捐给所工作的前舰职业学校,配合校内即将举办的“重温红色历史、追忆英烈岁月”专题展览——校长奚远听了她汇报之前的观察与想法,预备在这年国庆节前后,结合专项展览,组织师生重点开展“我在新中国、新时代”的征文与朗诵活动,活动范围既有校内的、也有与对口企业联合举办的。目的是引导、帮助全体师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工作与学习,面对时代、自信自强、勇于创新!
尚青竹的箱、包中,除了带给丁老、汪宏、校图书馆与班里学生的东西,更有一份,是特意为吴向带回的。
可是,当他来到吴向从吴业平手中接下的那处培训场地,发现已人去楼空,加了环形锁的玻璃门内,空荡荡的。
尚青竹心中着急,连连拨打电话与语音,都没有得到吴向的回应。正焦急无措,考虑要不要绕着弯问问郑秀萍时,吴向总算回了电话。
听到他急切关心的声音,吴向却是不满:“你胡说什么?怎么你在东海混好了,倒想着我的培训机构关门呢?”
“向伢,我不是这个意思!”尚青竹只恐吴向误会,“我们生长在一个乡又在一个乡小学习、一个乡中工作过,就是亲兄弟也未必有我俩这样熟悉,你能过得好,我心里才开心!你遇到什么事了?需要我帮忙吗?”
“那你就过来帮我代课啊,说空的,有什么用?”吴向在电话那端眨了眨眼睛,不客气地要求。
环视自己前一个月刚刚租下、简单装配了桌椅、可以充作培训场地的住宅,他既开心又不满意!
这里,是那位“黄老师”推荐他租住的。她说这样既能节约租住商用房的成本,免了挂靠与聘用人员的经费,还不容易被市场、教育检查人员发现,避免应对越来越严格的询问与检查。
去年开始,东海市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持续加强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有关部门一方面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督促合法办学机构规范、有序地开展日常运营,一方面采取“疏堵结合、多措并举”的方式整治不规范办学行为,为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提供支持、指导与服务,以“一网通办”等方法加快审批流程。
东海市的校外培训市场因此迅速经历了一场洗牌。全市违法违规的机构陆续关停了上千家。而他所在的区域内,新兴的机构又开出了二十余家,竞争压力倍增不说,就算他磨破了嘴皮,也很难再实现挂靠。吴向天天惶恐着,就怕有人来询问、检查,甚至随时备好了门锁,见到状况不对,就关门关灯,装着机构内无人……
对于如此的情况,那位“黄老师”便建议他:既然培训机构的证照申办难度大、管理越来越严格,那倒不如,就说他是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才生,现在某知名中学任教,以在职教师的身份,与她一起吸引学生,暗中在居民区内开设辅导班。
“黄老师”教语文,他教数学,而他之前聘用的外语、物理、化学几位教员也可以“包装”一下,在这里联合开班,互帮互助互推荐,以相对便宜的课时费牢牢抓住生源。
可吴向潜心里,对“黄老师”的安排有些不满!
不仅因为“黄老师”“胃口大”,她自己的辅导费要求全吃,一分钱房租也不肯分担,而且她与吴业平一样精明,很想掌握所有生源,并控制住吴向,让他“听话”。
这让品尝过“老板滋味”的吴向相当不情愿!
憨厚、听话又具备真实教学经验与能力的尚青竹,是他更倾向的选择!
反正他早留了心眼,是用家乡面貌相像的堂兄弟的身份与“黄老师”接触的,而此处租房合同只签订了半年。如果尚青竹能与他联手,那么晚些时候,踢了那位“黄老师”,另租地方开班会更轻松!
——
“向伢,你搬来这里?”尚青竹赶到吴向“家里”,看着客厅、书房里的桌椅,心惊,“在这里开培训班,法规不允许啊!”
“我这里的辅导班,都是学校里的老师上课,课时费比培训机构便宜,家长算一算账,更乐意到这里来。”吴向白了他一眼,“有需求就应该有市场,难道你就想让家长多掏血汗钱?”
“……”尚青竹不明白,吴向的口气,为什么越来越多呛人的“辣味”。
过滤
第144章 渐说渐劝渐说服[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