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所以,士农工商,没有先后,没有排名。没有士子,谁能通晓子集经义?谁能知晓那些道理?谁能让我们的文化蓬勃发展?谁又能帮助皇上治理国家,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没有农民,我们吃什么喝什么?身上的衣服哪里来?口中的食物哪里来?”
      “至于工业,工业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多少便利的条件?从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房屋的建造,日常的代步工具,手中的茶盏茶壶……”
      “至于商业。没有商业的发展,就没有各处的互通有无。南方的东西不可能出现在北方,不可能便利大家的生活。北方的东西也不可能出现在南方。而这个事情的结果就是,百姓们见到了吃到了用到了自己往日用不到的东西,我们不需要以货易货,反而需要银钱进行买卖。买卖之后就有税收。税收多了,才能用于各方面的建设。”
      他朝着大家拱了拱手。
      “各位大人每个月的月俸都是出于此。这次蝗灾的拨款赈灾,上次兴修水利的拨款等等。商人真的没有用吗?也不止如此。”
      大家刚开始就被张承志一番话给打了个措手不及。
      但是等听完了这些之后,就开始各抒己见。
      现场马上热闹起来。
      “商人重利,此风不可长。古人又云……”
      张承志见状,不慌不忙地在大家说完了之后,拿出了一份报告来,交给了几位。
      “这是我之前曾经做过的一个调查报告,几位大人请看一下。”
      朱和裕就看了一眼,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
      “这上面的表格,是什么?”
      张承志摇了摇头。
      “没什么。就是统计了一下每一个等级的人究竟一年要发多少俸禄而已。”
      他指给大家看。
      “第一列,做比喻的是我老师。每年都是十二个月,每个月……”
      顾老爷子闻言,瞧着上面的东西,额头挂满了黑线。
      敢情刀子架到了他的脖子上了?
      张承志摇头。
      “非也!学生只是实话实说,您一年需要领这么多俸禄,那和您一样的人朝廷里面有多个?每个人需要领多少?而且,老师和各位大人都还是致仕的。那在朝堂里面发光发热的大人们,俸禄又是多少?一年又要多少?”
      他笑了笑。
      “这些俸禄是商人们的税收提供的,每年治理水患,灾害,每年还要给人家岁币之类的,又要多少?更遑论皇上如果想要修建一个行宫,想要修缮一下祭坛之类的,又需要多少?”
      “这个还不论,每年的军费是多少?打一场仗要准备多少粮草?每年……”
      有些账,就怕算。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觉得都有点意思。
      之前是没有仔细想过,哪怕在场有人在户部待过的,可如今想想,倒是也只是知道国库收入多少,支出多少。
      如今这样算来,钱财如何都不够花。
      张承志又给大家递过去一份自己做过的初步的调研问卷。
      这个东西,他是根据小三提供的内容,以及小四提供的方法做出来的。
      听说这个都是吴静安教的。
      一个大大的表格,上面列出了很多东西。
      上面的那些东西里面,列举了国家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上面其实有些东西已经不可考了,至少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可是,根据现在我所掌握的数据来看,我们大庆对商人的赋税收入已经超过了国家对于农业的税收。也可以说,商业的繁荣导致了我们赋税收入的增加。
      然后你们再看其他的几种赋税情况……”
    &n

第146章 官府来人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