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硬件加速的图形用户界面。这意味着我们对GPU的渲染性能、并行处理能力、以及功耗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支持更高级的2D/3D图形API(可能需要定义自己的API),还要能够高效地支持UI合成、动画特效、甚至未来的GPGPU(通用并行计算)应用!‘灵猴架构需要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
“第三,多媒体引擎:虽然‘蜂鸟的多媒体能力已经不错,但‘天枢需要更强!要能够流畅硬解更高分辨率、更高码率的视频格式(如H.264),支持更高像素的摄像头传感器和ISP(图像信号处理)能力,提供更专业的音频处理效果(如硬件EQ、虚拟环绕声等)。”
“第四,电源管理单元(PMU):老王和顾工的团队,需要与OS电源管理模块的负责人(可能来自小张团队)共同设计一套软硬件深度协同的PMU方案!硬件需要提供更精细化的电压域、时钟域控制,更快的状态切换能力;软件则需要能够智能地感知应用负载和硬件状态,进行动态的DVFS(动态电压频率调整)和功耗优化策略。目标是让‘天枢+‘北辰的组合,在提供极致性能的同时,也能实现业界领先的续航表现!”
“第五,安全(Security):这是林总特别强调的!我们需要在‘天枢SoC内部,构建一个硬件级的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
Execution
Environment,
TEE),可能需要设计专门的安全处理器内核(Secure
Core)和加密引擎,配合‘北辰OS的安全机制,为用户数据、移动支付、数字版权管理等提供最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第六,也是最重要的——启动正式的软硬件协同设计流程!”陈家俊看向李志远(假设他也列席了这次硬件会议),“李博士,我们需要你们EDA团队的全力支持!从今天起,‘天枢的硬件设计和‘北辰的软件开发,将不再是两个独立的流程!我们要利用‘盘古和‘女娲平台,建立起日常化的、双向反馈的协同机制!”
“硬件团队的每一次重要设计迭代(RTL代码更新、仿真模型更新),都要第一时间提供给软件团队,让他们在仿真器或FPGA原型上进行验证和性能评估!”
“软件团队发现的任何硬件相关的问题或优化建议,都要立刻反馈给硬件团队,并在EDA平台上进行联合调试和快速迭代!”
“我们要真正做到——硬件为软件而优化,软件为硬件而定制!”
陈家俊的这番话,清晰地勾勒出了“天枢”SoC项目在新战略下的全新研发路径。这不再仅仅是一次芯片设计的升级,更是一次研发模式的革命!
在场的硬件工程师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他们将不再是闭门造车的“炼丹师”,而是将与软件工程师并肩作战,共同打造一件软硬件完美融合的、划时代的“艺术品”!
“陈总,我们明白了!”负责“天枢”项目具体执行的一位总监站起来表态,“我们会立刻调整设计方案,与OS团队建立最紧密的沟通机制,并充分利用好EDA平台的协同优势!保证拿出最好的‘天枢芯片,配得上‘北辰OS!”
会议结束后,整个“天枢”项目组立刻行动起来。新的架构评审会议、与“北辰”OS团队的技术对接会议、基于EDA平台的协同开发流程培训……一项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虽然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技术难关重重,但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路径、以及独特的协同优势,让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
“天枢”这颗原本被期望成为“通用良驹”的芯片,在林轩的亲自“点化”和战略“重新定向”后,正朝着成为“北辰”专属“神兽坐骑”的方向,全速进化!它的最终形态,必将与“北辰”OS一起,共同构成启明芯颠覆移动时代的、最强大的核心武器!
第182章 “天枢”项目重新定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