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兄,你射科拿了多少分?”站在箭靶外的赵彦一边进行考前热身,一边问旁边准备看他考试的李迹。
“不高,只是做到了我应该做到的。”李迹很谦虚地答道。
“这样啊,你对自己要求怎么那么低?我可不给你面子了哟,这射科的考试,我要是拿不到最高分,我就不信赵!”
“……”
考试开始,赵彦弯弓搭箭,自信一笑,第一支箭嗖地飞了出去,他仿佛已经看到箭尖命中红心的那一幕。李迹也是凝目看着这一箭的轨迹,的确是瞄着红心去的,命中应该不在话下。
只是最终,这根箭并没有钉在箭靶红心上,而是直接穿了过去。
赵彦张大了嘴,看着那箭靶上的小孔,说道:“这箭靶是纸糊的吗?”
“你是来表演的吗?”李迹无语地捂住额头,眼中斜瞄过他手中几欲折断的弓身,心中暗道:“箭靶肯定没有问题,是这一箭的力道真的太强,能射出这种箭,要么是弓好,要么是射箭的人力量大,考试用的弓都是军中挑选的普通长弓,没有过强的张力,所以只能是他臂力太强……”
手掌下,他的目光细细打量着这个嬉皮笑脸的年轻贵公子。
一箭射穿箭靶,这种戏剧性的场面在射科考试中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了,校尉很淡定地宣布考试暂停,然后找人来换了箭靶,还把赵彦的弓换了一把,才让考试继续进行。不过那时旁边已经围了更多的人,原先在李迹考场那边的也来围观,希望能见到第二位神射手。
不过不知道是因为暂停的缘故,或者是太多人围观让他紧张,赵彦接下来的手感并没有那么好,十箭只有七箭中了十环,他的脸色也从一开始的从容自如到了严肃认真,停下来深吸一口气,才开始继续取箭。
剩余三十九箭,全部命中十环。
赵彦满头大汗地将弓和箭筒放下,对着李迹说道:“虽然有三箭偏出,不过拿个第一没问题了,你也不要灰心,好好练习,也能像我一样准的。”
李迹不知道这话该怎么接。
……
……
六艺考试全部结束,李迹等人是提前考的,所以成绩也提前出来,这又是免初核的好处了,几十名各有来历的考生围在宽敞的石坪上,等着揭晓成绩的教习出来。
过了一会儿,几名阐院教习从楼间走了出来,领头一名中年男子为当今三公之一的太傅许巷,也就是许晴的父亲,他站在考生们的前方,扫了一眼这些年纪轻轻面容尚且稚嫩的少年少女们,满意地点点头,说道:“你们是先考完试的一批,不管各自考的这么样,你们现在能提前站在这等待成绩,都是托你们家中长辈的福,你们要牢记这一点,你们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你们父辈给的,将来,你们要回报这份殊荣,并将它们留给你们的子辈,能记住吗?”
“能!”考生们整齐地喊道。
“很好。”太傅许巷继续说道:“现在我为你们公布成绩。”
一名教习将一张帛纸长卷递到他的手中,他摊开长卷,开始以平静严肃的声音朗读起来:“刘古,礼科、书科、乐科三门甲等,数科乙等,通过……章立,礼科、数科、书科三门甲等,御科甲等,通过……伯非,礼科、数科、乐科三门甲等,书科乙等,通过……”
所有的考生都是极其紧张,听着太傅口中报出的一个个名字,听到自己名字的,紧张地耳朵都竖了起来,当听到后面的三门甲等通过时,有的考生还流出了喜极的眼泪。
六艺考虽然简单,但毕竟是阐院的入学试,许多人都是抱着朝圣的心态来的,六艺考的成绩同时也能反映考生在后面九家考试中选哪一门好,大部分礼科书科成绩高的,都会选择儒家、法家、名家。
“百里东,书科、乐科两门甲等,不通过。”
一声哀嚎响起,那名叫百里东的考生满脸痛苦,说道:“我怎么会只有两门甲等?礼科考试题我明明都写出来了,怎么可能没有甲等?”
许巷在卷上仔细看了几眼,为他解答道:“你的礼科成绩是乙上,只差一点就进甲等了,或许最后的抒文题你得了低分。”
“我写了整整一面的文章啊!”百里东失声叫道。
一名教习冷冷看了他一眼,说道:“写得多不代表分数就高,满篇废话没有任何意义,据我所知,这次礼科抒文成绩最高的人,是只写了一句话。”
“一句话?怎么可能?”百里东惊呆了,其他考生也很惊讶,私底下议论纷纷。
“晴儿妹妹,那人是你吗?我记得你礼科一向很厉害的。”姬月问向身边的许晴。
许晴摇摇头,说道:“不是,我抒文题是写了一首诗的,不是一句话。”
“那就怪了,不是你,还有谁能用一句话就拿到抒文最高分呢?”姬月公主苦思冥想,忽的眼前一亮,说道:“莫不是那位叫文飞白的公子?听说他是京城文家之子,自幼聪慧过人,三岁能文五岁成诗,多次夺得京城诗会头名,是京城有名的才子,被称为我们大周的曲原公子,礼科考试前那一番和荀先生的论谈,传进许多儒家教授耳中,都对他赞赏不已。也只有他,能力压在场所有人夺得礼科最高的甲上吧?”
许晴摇摇头,说道:“不知道,听父亲继续报成绩吧,或许还有别的天才出现呢。”
离
第14章 六科甲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