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小宁细心讲解:“嫂子说要看西瓜的长势来留藤蔓,藤蔓留得太多反倒不好,瓜多但小。所以呢,长势好的是留三条藤蔓的,长势一般的就留下两条就可以啦。”
      李太公略一思索,觉得很有道理,这不就是去弱留强嘛。
      他们这地界就没有人专门种西瓜吃的,县里富户人家的农庄大抵是有的,只是那是专门供应给贵族公子小姐们吃的。
      普通人吃不起市面上的水果,既没有途径也没有这个银子。
      要说自己种来解馋嘛,种子难寻,也不懂得如何去种植和管理,更不敢轻易尝试。
      怕费心投入进去却只换来亏损,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大家都很保守。
      但李太公也明白,一味守旧是没有发展的,任何成就都要有突破性的尝试才可以。
      如今方至诚他家无论是红薯、花生还是水稻,都比别家要长得好些。
      到了收获时节便能知道这些改革过的种植技术有没有作用,能不能提高产量,值不值得在村里推广了。
      李太公活到这把年纪,少了年轻人的冲劲和盲目,但最基本的判断力还是有的。
      他想趁自己进棺材前再做点什么,让大家日子能过得更舒心些。
      李太公西瓜地里转了一圈,不但不觉得累,反而神采奕奕,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丫头,到时候西瓜熟了可别小气,得给老头子我尝尝呀。”
      “嗨,瞧您这是说什么话,一个怕是还尝不出什么味呢,到时候多孝敬您几个,可行啊?”
      这话多中听啊,李太公立马朗声大笑起来,“丫头你果然是个好的,长得俏,心眼实,嘴也甜,怪不得这一大家子都把你宠成孩子了!”
      杨初意将赞美的话照单全收,一点也不扭捏。
      李太公过来的主要目地是之前他们所订砖瓦一事,明天人家就能拉过来了。
      他拿出一本通书,将折起来的一页翻给杨初意看。
      “这老黄历上说啊,宜动土的日子最快是在五天后,再则就要等到五月了。你们得赶紧拿个主意定下来,不然这砖瓦堆放就得理一理了。呐,你自个看看。”
      这起房子当然是越早越好,杨初意直接拍板,五天后开始动工起新房子。
      但杨初意不想三番两次在起房子一事上费精力,她想一步到位,把以后作坊的位置也规划出来。
      县里的店铺太小了,没办法同时生产米粉,这样会忙疯的,所以这米粉的生产和加工还是要得在家里解决才行。
      这样不仅能省时省力,也能让乡亲们创收。
      况且到时候码头能顺利建起来的话,他们还可以在那里开个分店,米粉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不管是覃叔真给他们送了艘船还是他们自己买,米粉作为他们的特色商品之一,一定要保证有足够能力去生产和供应才行。
      所以建作坊这件事必须得提上日程了
      这么一来,如今他们这一点大的地方根本达不到要求,也施展不开,必须得扩大宅基地。
      杨初意也不瞒着李太公,叫上方至诚,三人走一走,把能买下来的地先了解一下。
      门前菜地肯定得要,再往前是一些村民从前在村尾住时留下的老房子,如今都没人住了,一片破败。
      杨初意也是有脾气的,不管是从前得罪她的人,还是昨天看热闹说风凉话的人,有关他们的地一律不收,宁愿花钱推个土坡。
      李太公听说他们有这样大的计划,脸上更是乐开了花,一个个主意说个不停。
      几人有了底便要去商谈这宅基地价钱一事,有李太公这个村里最高长辈说话,杨初意都没费什么劲。
      有人觉得这毕竟是自家的老房子,是他们的根基,即便是烂在那儿,他们也不愿意动,有些人则无所谓这些。
      三里村是个杂性村,有些人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有些是逃难,有些人是寻亲,也有些人是灾后官府分配到此地的。
      这也就是三里村不团结,各有心思的最大原因。
      恰巧这里面就有小虎家的宅基地,他家很爽快便答应要卖。
      黄老二家的应下,黄老大家当然也不会拒绝。
      反正深究起来,这里并不是他们的根。
   &

第148章:再建新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