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给你们看个东西吧!”
刘神风说完,他掏出他的手机,播放了一段录音,这段录音是他上回和张明一同出去散步时候留下来的。
他把和张明谈话的录音调到提到关于富二代的那一段,让众人听,并说:“你们对比一下他刚刚说的口供。”
几人便一边听着,一边看口供上的字,看完听完之后,吕芳芳一脸懵逼地说:“没问题啊,这不一个样吗?没什么差别的地方啊!是让我们找什么!”
这时候,刘神风笑了,他说:“就是因为没差别,所以才奇怪。”
??
这是什么意思?
“两份口供近乎一模一样,你不觉得像什么东西吗?”
这么一说,吕芳芳似乎想到了什么,又重播一遍,确实,两份口供除了少数的几个连词,几乎一模一样,都没有动过。
她一声惊呼:“像背诵课文!”
刘神风看到吕芳芳还算有些悟性,满意地笑了。确实正如她说的那种,像是在背课文一样。
人说话的时候是很随意的,一句我吃饭了,可以简化成吃了,也可以添油加醋成,我今天吃了馒头,米线,麻辣烫,都好好吃。
不仅是在生活中,哪怕是让人翻译诗词,人也只会翻译大概意思。
就拿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说,会翻译成有钱人家的好酒好肉都放臭了,路边却有冻死的人骨。
都是翻译大概的意思,把意思表示明白就行了,没必要把逻辑和语境传达得那么精准。
一般来说,人在和别人讨论时,也是这样的,首要目的是将自己想要传达的内容传达给对方,所以往往注重的是,事件的大体内容是否被自己陈述出来,至于语序,用词都是有感而发的。
人对自己的谈吐,总是不做严苛的态度,这也使得明明在讲述同一个事件时,会出现故事大体相同,却并不完全相同的版本。
版本与版本之间进行对比,会存在语序的差别,细节的丢失或者新的细节出现,以及第一遍会出现赘余的词汇,会在第二遍中消失,因为说第二遍的时候,逻辑和叙述都更加精炼了。
可张明的情况是,他的第一个口供版本就已经十分精炼了,而且和第二个版本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他肯定有反复在心里演练过,像背课文一样。
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
人只有要把原本脑海里没有的东西塞进脑海里,才会这么做。
就像学生为了应对老师要检查《离骚》的背诵情况,就会在反复背诵,反复背诵,才能一字不落地背诵。
同样,张明为了应对警察的到来,就在心里默默地演练了几十遍,版本便逐渐单一。
这也是罪犯新手常犯的错误之一。
制造谎言的时候不掺杂几分真实的东西,完全性的凭空捏造,会使得故事失真。
打个比方说,一个人杀了人,警方询问他当天去了哪里时,他说去
第31章 口供推演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