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不带这样的[1/2页]

从靖康开始 楼下水如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泥人也有三分火气。

 李敬除了严格要求下属的时候,自以为自己是个好脾气。

 处处与人为善。

 谁知道李纲如此咄咄逼人。

 “李右相输不起就直说,宗州赌约完全可以当做戏言,们心自问,李右相身为右相而非言官,文不能富国安邦,让天下百姓陷入穷苦,武无法定定乾坤,定下胜覆灭大金之韬略。自己不做事,厚颜无耻的身居高位,一副指点江山的虚伪模样指责为大宋立下功勋的有功之臣,甚至以莫须有加以迫害,简直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李纲是谁,昔日朝廷的刀光剑影见多了。

 眼看李敬冷眼怒骂。

 毫不犹豫的换以颜色。

 “李敬小儿,你居功自傲,被本相道破了一手遮天的真相,恼羞成怒!”

 “真相是什么?真相是你李右相乃是无能的小趴菜窃据高位,只会耍嘴皮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欲给你一个台阶,让你去稷下学宫沉淀学识,在走大宋看黎民疾苦,你李右相眼里只有官位,只有朝廷党争!”

 “你放屁!”

 李敬和李刚两人在码头上就对骂起来。

 情绪很激动。

 眼看李纲扬起了拳头。

 陈卓老头推了周宁,李芘一把,让两人拉住李纲。

 他倒不是怕李纲打伤李敬,只怕李敬惹火了还手,毕竟李纲四十多了,又是文官,哪里是沙场领兵的李敬的对手。

 朱琏也有些恼怒。

 “李右相,你想打架,可以在这里跟李副使约战,本宫走了!”

 说完转身就准备踏上马车。

 被众人架住的李纲有些怀疑人生。

 跟李敬约战,自己年轻二十岁也打不过。

 娘娘怎么能这样?

 这不是拉偏架吗?

 “娘娘等等老臣,老臣要一起回临海居!”

 “好啊,宗帅请上凤架!”

 朱琏的马车宽大,宗泽又不是第一次上去了。

 他钦佩朱琏此举,高明之极。

 此番刚刚跟金狗大战结束,又恰逢挥师南下平叛之时,水师还要远征。

 全天下都盯着登州一举一动。

 尽管李敬作为战神,赢得了大宋各地交口称赞。

 李纲也有他在民间的威望。

 决计不是罢免李纲或者调整相位的时候。

 即便是李纲去稷下学宫授课,朱琏也准备保留他的相位。

 只要朱琏和太后她们不掺和,不在场,十个李纲也对付不了一个李敬。

 果然,李纲眼看着李敬翻身上马,策马去了水师兵营。

 也挣脱了众人的束缚。

 一言不发的挣脱了众人的束缚,跟着去了临海居。

 “谁也想不到,名满天下的李右相,居然是这幅样子!”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水师,靖字军众都统,指挥使,跟着李敬回了水师营地。

 一个个义愤填膺。

 七嘴八舌的骂人。

 还有人提出要延缓纲字军几天军粮运送,不准李纲登船。

 “个人恩怨和国家政务,不准混为一谈!以后再有此论者,军法从事!”

 怼李纲,是李纲嘴臭,两人怼到了火头上。

 回水师营地一路上,李敬已经无所谓了,反正他又没吃亏。

 眼看麾下将领越说越不像话,李敬连忙叫他们打住。

 大宋江山,在金军第一次南下时候没有葬送,李纲还是做了一些贡献的。

 只不过李纲一直是言官。

 长期在汴梁官斗,没有地方任职,也没有独立统领一军在外生存,履历和时代的格局注定他看不见一些做事背后的艰辛。

 偏偏此人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既是坚定的主战派,也是坚定的保守派。

 何况李敬也知道,李纲不可能看不出自己和赵福金,赵玉盘关系有些过于亲密了。

 谁知道这大长公主一点都不避嫌。

 挽着李清照的手臂,就来了。

 刚才李清照还在带着学子在矿山查看开采,没有去码头。

 听见赵玉盘派人来叫,连忙赶过来。

 “敬儿,李纲那张臭嘴,太讨厌了,咱不跟他一般计较啊!”

 “没事,都知道他这张嘴讨厌,又容易钻牛角尖,我不在意!”

 别看李纲气势很盛,其实他不管是在汴梁也好,在登州也好,是一个孤臣。

 此人不贪钱,哪怕麾下钢字军校尉送钱,也被他臭骂。

 不为子孙开路,儿子落榜三司吏员考试,他安抚儿子在家苦读,等待恩科。

 不屑于结党,到临海居哪怕走邻串门,也多半事出有因,想来不许钢字军将领无故登门,一副洁身自好的样子。

 李清照虽然不喜欢他,但是不得不承认大宋朝有这样的臣子,是幸运的事情。

 “那我们一起回临海居,宗帅回来了,还有好多事情你们要拿出一个决策,别让人以为你怕了他!”

 想想也是,能把不可一世的战神李敬气着。

 依照李纲的性格,说不定怎么得意呢。

 于是李敬跟着李清照,赵玉盘坐着马车,一起回到临海居。

 让他们意外的是。

 李纲也气到了,回了临海居就跑回自己宅院,闭门不出。

 宗泽和朱琏看见李敬回来,也只是笑。

 “笑什么笑,梁扬祖来了,跟赵鼎一起来的,还带了几十个临安官员,随行的家属一船都装不下!”

 宗泽顿时想起赵鼎是谁了,脱口而出。

 “就是昔日汴梁,那个因为给官家上书谏言说,祖宗之地不可以给人,为何还要商议的赵鼎?”

 “正是此人!”

 “据说此人在临安为官,风评还不错?”

 “能不能用,到了就知道了!”

 临安朝廷的殿中侍御史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属于皇帝身边人,居然被梁扬祖说动,弃临安来投奔登州。

 在山东和汴梁,河东兵马挥师南下平叛之时,可以说来的正是时候。

 李敬倒是知道赵鼎是个忠心谋国的大臣,只不过运气不好,遇见了秦桧和赵构这对君臣。

 但是能否融入登州官员的体系,一起推行政务改革。

 或者说抱残守缺

第一百四十三章 不带这样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