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翠楼的效率还是很高的,第二日就把分成合约拿给了段思琪,条款很简洁明了,就是段思琪所有创意下开发出来的商品,两年内除去运营、手工、材料等一切费用后的总利润,在永丰州卖出的货段思琪可以分走两成,其他州的拿走一成,两年后所有利润跟段思琪就没有关系了。
王掌柜游说着:“段姑娘,这已经给得很高了,在全国来说,没有这种先例,都是按固定的价钱给大师傅钱的,您看要不就签了?”
段思琪只是问了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你们总共卖了多少货?”
王掌柜这时候说了句:“我们烟翠楼除了边境的两个州,在剩下的十三个州都是有分店的,原本利润也是按哪个州开发的商品来额外划拉出一部分钱,要调动各州的积极性嘛。
各州也会在这部分钱中拿出一部分给大师傅的,只有创新才能在行业中立足啊,你不能总跟风,吃别人剩下的东西是吧?前两年各地卖出的钱都是会扣除这部分的,各地的总账每季度都是要上报京城的总舵的,笔笔账目都清晰可见。
段姑娘自是不必怀疑这个会作假,没有必要,烟翠楼每年都有很多大师傅想法子创新,得一笔钱,再说了,姑娘一个人能有多少创意,没必要担心这个,合作嘛,要坦诚相见才能长久。”
段思琪听了,很利落得签字画押,这合作也就算是可以开始了。
段思琪要烟翠楼提供近些年来卖的好的典型的首饰样式、摆件类型供参考后,自己再考虑提供什么样的手稿。
总是要先了解了解行业的基本现状再行动的。
王掌柜巴结着:“这个是自然,这几日在下就着手按姑娘的意思整理一下,姑娘也可以亲自到烟翠楼,在下给姑娘把各种中高低档的产品都介绍一番。”
段家自从有了这个农庄,段思琪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了这里来,尤其是对养殖区的规划,还是很用心的。
段思琪是为了打造一个大型的养殖场,现在仅仅是开始,饭要一口一口吃,鸡也要一撮一撮养,哪里都是要钱的。
段家老二全全包揽了账目的活计,老本行嘛,资金的管理还是很严谨的。
段思琪不擅长的地方,自家爹刚好弥补了一块空缺,只需抽空打理就可,段家老二依旧干着酒楼账房的活计。
这日,段思琪在农场忙碌,张氏带着一名三十岁的男子过来。
男子叫李渭,是张氏所在的村庄福门村的人。
李渭说明了来意:“俺们村要盖庙,现在正筹钱,都是各个村民自筹的钱财,您这农庄也算是所辖的地界,看着也还挺大的,您看看是不是捐点。”
段思琪对这些不在行,想着村民都是逃难过来的,有的家里连土坯房都盖不起来,哪里还有钱盖什么庙。
自己为啥要捐钱,我也一堆用钱的地方啊。
段思琪问来人:“现在筹的怎么样了?”
李渭回答说:“正在筹,现在村民都紧张,不过但凡过得去点的都会给凑点,有的老头老太太即便不吃饭也会捐点的,张三爷说庙历来都是村民筹集盖起来的,这是功德问题,等挨家挨户凑过后还需要多少钱,他都包了。”
那话都说成这样了,意思是说每家每户都捐呢,段思琪的农庄也就应该捐了。
段思琪也就从口袋里掏出五十两银子,这是这几日装在口袋里的,段家所有的钱都入账,段家老二管着,但段思琪有时候会把药房的诊金扣下来,装在身上,用起来方便。
想着盖庙不得好多钱嘛,一个庙前世动辄上千万呢,我可没有,就这五十两还是我偷偷扣下的,嫌少可不赖我,反正我捐了,张三爷有钱让他自己掏吧。
&nbs
第61章 建村庙[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