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章 宰相门前七品官[2/2页]

堪破三千世相 湿水的石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群臣争论是否要收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金人时,他力排众议:“熔六国兵戈为礼器,可彰陛下止戈为武之德。”这番话既满足帝王好大喜功的心理,又暗藏削弱地方武装的实利。后来修建阿房宫时,他更创造性地提出“以宫室规模彰显天下一统”——把劳民伤财的工程包装成政治符号。
  这种“七分实利三分吹捧”的策略,在唐代房玄龄身上得到印证。他辅佐李世民时,总在提出谏言前先说“陛下圣明如尧舜,然此事尚有商榷之处”。最高明的向上管理,是让领导觉得采纳建议是他自己的英明决策。
  四、危机中的站队艺术
  焚书坑儒事件中,李斯面临两难抉择:若支持镇压儒生,将背负千古骂名;若反对则可能失去圣宠。他的解法堪称精妙——建议“只焚民间藏书,官府典籍完整保存”。既成全秦始皇的思想控制,又为文明留下火种,更在史书中留下回旋余地。
  明代首辅张居正也曾用类似策略。万历皇帝年幼时,他一面严厉管教小皇帝读书,一面又授意太监冯保在太后面前说:“张先生管得严,正是把皇上当尧舜栽培啊!”**在权力危机中,向上管理的关键是把“背黑锅”变成“扛大旗”。
  五、现代启示录
  1.
  需求洞察术:就像李斯看出秦始皇需要“超越三皇五帝”的历史定位,现代职场要学会从领导发言、项目偏好中捕捉核心诉求。
  2.
  风险对冲法:学习房玄龄“建议箱”策略——把敏感提议写成多个版本,通过同僚试探领导反应后再亲自上奏。
  3.
  人设经营学:和珅之所以得宠,不仅因他会拍马屁,更因他永远让乾隆觉得自己是“唯一懂朕的人”。
  咸阳城破之日,李斯被腰斩于市。这个结局恰恰警示后人:向上管理绝非一味逢迎,而需在成就领导的过程中守住底线。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评语:“斯知六艺之归,然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将个人智慧完全绑定权力,终将反噬自身。

第1章 宰相门前七品官[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