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理政
赵琮进宫一个多月,和贾昌朝见面不过两次,对于贾昌朝,他的印象就是贾昌朝年纪很大。
他就好似一颗枯松一样站在朝堂上。
虽然他已经年近古稀,可他的朝堂地位还是很高。
“贾相公已经第三次跟朕致辞了,这一次,他说老家获鹿县那边遭受了干旱,想回去救济百姓。”
“这一次,怕是留不住他了。”
赵琮脸上有些严肃起来。
赵祯将这件事情提出来讲,那里面的含义就不可能这么简单。
贾昌朝第三次跟他致辞,想要卸任自己尚书省左仆射,观文殿大学士的权责回老家获鹿县。
这是退吗?
不是,这是进。
贾昌朝如今手中并无实权,将他留在朝里,空有一身殊荣,可权力并不是那么的广大。
可若是将他放回民间,以他在朝里那些徒子徒孙的能力,很快就可以在士林之中呼风唤雨。
贾昌朝在的时候,他们不敢拉帮结派。
可贾昌朝一退,他们立马就可以拉起队伍。
而且很有可能组成所谓的,贾系官员。
所以,贾昌朝留在朝廷的震慑力,比他卸任的影响力要小很多。
赵祯不想让贾昌朝离开。
赵琮也不想。
赵琮眼珠子转了转,突然笑道:“父皇,国子监学风不正!既然贾相公亲自请罪,不如让他戴罪立功。”
“这也是给贾相公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不是?”
赵祯眼前一亮,笑道:“对,对!是这个理。”
说罢,便让赵怀传旨门下省,草拟圣旨,让贾昌朝暂代国子监祭酒,肃清国子监学风。
两父子对视一眼,眼里都有笑意。
这一招妙在,国子监徐志中是贾昌朝的人,而贾昌朝肃清国子监,有赵琮盯着,这属于自己剁自己的手。
因为那些官员,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贾昌朝那一边的官员们。
贾昌朝要肃清学风,不可能不动那些官员。
动了,那就有嫌隙。
有了嫌隙,那么皇帝的目的就达到了。
赵宋王朝所奉行的‘内实外虚政策,就是导致王朝数百年动荡不安的主要原因。
不过形势屈居人下,赵琮暂时不得不让官员内斗起来。
不光是贾昌朝,就连包拯,欧阳修,韩琦这些历史大人物,同样是王朝格局之中的棋子。
赵祯在这方面浸淫多年,早已是出神入化。
赵琮一点,他立马就通了。
随后,赵琮跟赵祯求了一道口谕,一道在工部和将作监,军器监随意调动人员的口谕。
“下个月秀女们就要进宫了,你多留意下那些秀女的动向,生孩子的事情可不能耽搁。”
“另外这个月十八号,你回雍丘将你娘亲的墓迁过来,还要给你娘亲入赵氏宗祠,你到时候也要去。”
赵祯给赵琮吩咐了很多事情。
并且,决定让赵琮每日处理三封奏折。
自赵祯大病之后,大部分的折子都是韩琦,欧阳修,包拯三人代为处置,
如今新政局面大好,这也源于赵祯的信任。
得知赵琮要开始批折子,三位相公也是老怀大慰,精挑细选三张奏折到了赵琮的案头。
一天的时间,赵琮要将自己解决办法拿出来。
第一封,是开封府尹赵曙的折子。第17章 理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