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晴接到闫院士的指令,开始马不停蹄的进行下一项工作安排中试实验。
而顾岑担心的却是中试实验,他生怕中试实验再出什么意外,于是他换上了一身实验服,来到中试生产的一线。
顾岑清楚,如果中试生产的产出率也与室内实验的产出率一致,就可以开始在工厂生产。
所以中试这个环节不可以马虎,不可以出现任何的差错。
李雨晴依旧在做组织工作,时不时的抬眼看着一身实验服的顾岑,她决定先把这些感情纠纷放到一边,全身心的投入到中试生产工作当中。
中试生产与室内实验最大的不同有两点:
第一点就是中试的时候实验条件没有那么的精细化。
华科院的实验室肯定是要做到无尘处理,每个实验人员都会有很好的防护,确保整个实验过程无污染。
其他实验条件也是工厂无法比拟呢。
但是如果想要量化生产,不可能拥有实验室的条件和环境。
没有任何一个厂家可以做到实验室那种精度。
现存的解决办法只能从实验设备入手,整个反应条件做到密封,尽量不让灰尘介入。
在这方面工厂还是可以做到的!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操作人员!
实验人员和工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华科院室内实验时,所有操作人员都是科研人员,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完善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素质。
但是工厂加工车间的工人绝对达不到这个水平,他们大多都是经过一系列简单的培训,只要操作上没有问题,就可以上生产线,理论知识几乎空白,不懂得变通和观察!
所以在中试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找出这些漏洞和不足,将每一个操作环节固化形成一个操作流程,避免由于经验、理论知识、操作熟练度等不确定因素,导致产出率降低。
顾岑十分清楚这中间的利害关系,但是具体到细节他也毫无头绪。
于是这次中试生产,顾岑决定打破以往的操作办法,不仅仅让华科院的试验人员操作,他还找特意来一批厂商的普通操作工人。
顾岑安排分两组进行:一组还是由华科院的科研人员来操作,另一组就是由厂商的普通操作工人来操作。
两组在同一个厂房进行操作,方便顾岑观察和记录!
而在生产过程中,顾岑一直在他们中间不停的游走,仔细的观察着他们操作的不同,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同时,顾岑还找机会不断的跟操作人员进行交流,确定他们每一个操作动作的理论依据。
确定差距的主要原因!
就这样,在顾岑的密切关注下,第1轮中试生产的结果终于出来了!
为了第一时间得到产出率的结果,顾岑也参与到产出率的计算当中!
第62章 作为科研人员,要做到胸怀国家[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