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顾岑也回来了,他欣喜的跟郭振山说道:“郭博士好消息,我刚才去超级计算机进行了计算,大致整理了一个实验计划,我想先看一下您的列表。”
郭振山将他刚才整理的列表递到顾岑手上:“顾教授我写的可能详细了一点,足足有100多项。”
“恐怕一天…………”
顾岑翻了翻材料:“没关系,刚才我做计划的时候就按照200个左右做的。”
“只要不出200个,那么我们一天之内肯定做得出来。”
一天之内过做出来?郭振山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重复问了一下:“顾教授,您是说一天之内把这些实验做完。”
“没错,我刚才在计算机上算了一下,如果每一个点都做,我可能会做上万次实验。”“但是经过复杂正交实验计划和矩阵分析,再加上每一次实验数据与我们同步,我还会再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推导。
“这些方面都配合好之后,实验量就减少到4000次左右。”
“您要相信超级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他是全国第一,国际一流。”
“可是,4000次也不是小数目啊!”郭振山还是十分担心!
“对了我刚跟华科院那边联系,闫院士说华科院整个材料化学实验室都可以为我们帮忙。”
“华科院那边的实验室可是全国最权威实验包容量最大的。”
“我还跟闫院士说,可不可以让他们今天晚上加个夜班帮我们把实验做出来。”
“为了感谢这些科研人员,我个人愿意支付10倍的加班费。”
郭振山听着也十分高兴,一方面他感慨于现在年轻人对工作的这份热情,同时他坐私人飞机来帝都的时候也知道了顾岑家里的经济实力。
一想到华夏国有为科研工作如此奉献的人,郭振山心里也十分感动。
于是他对顾岑说道:“好的,没问题,我们公司那边也可以连夜加班把实验做出来。”
为了更好的进行沟通,华科院、魔都以及航天院三方都做了视频连接。
这让顾岑和郭振山随时随地都能观测到三方的实验进程。
说实话,顾岑虽然研制出光刻胶,那是靠着系统给奖励给他的化学式。
顾岑在观测实验方面的确不如郭振山,所以郭振山在场的也的确帮了他很大的忙。
郭振山紧紧的盯着大屏幕,而还时不时的在航天院这边的实验室里来回巡视
看着每一个实验的进程,刚一有实验数据出来,他立马进行分析,同时还会派人送到顾岑手上,顾岑时刻盯在超级计算机旁边进行着高强度复杂的计算。
就这样大概进行,到深夜1:30的时候,实验已经过半。
但是还是没有任何特别好的数据。
不是抗温性能不达标,就是抗压性能不达标,再或者就是密度降低程度达不到50%。
一看时间过半,郭振山明显有一些烦躁,而顾岑确实很冷静,他不仅不烦躁,还在安慰着郭振山:
“郭博士,您看现在这个实验进行得多顺利啊!”
“怎么能顺利呢?一个达标的都没有。”
顾岑把郭振山拉到计算机旁,给他看数据分析:“我们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密度降低50%。”“您看在最开始的100个实验数据当中,密度能够降低50%的仅
第101章 好消息传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