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洛可以说已经把条件放到了最低最低。
除了他本身的硬性要求之外,其他的一切苏洛都不在乎了,为的就是能让这群乾国最强的读书人迅速的拥有实力。
只有他们拥有实力以后,才能够去更好的教导学生。
书院的开启和招生还需要一段时间,就是要趁着这段时间里,迅速的培育出第一批,第二批乃至于第三批的师资力量。
要让华夏书院的师资力量保持着最顶尖的水准,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
毕竟按照慕容明达的目标来看,如今王都内的是华夏总院,而其他所有城池内都必须拥有一个书院的分院。
总院要有绝对的师资力量,那无数个分院呢?一样不能差啊!
虽然说乾国本身就拥有无数的读书人,和无数的老师以前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不是每个老师都是值得信任的。
而能力,必须要掌握在值得信任的人手中。
不说百分之百的信任,也至少要有个百分之八十,而这一点就必须由当地百姓,以及当地的城主进行推荐。
到时候会派遣第二批的师资力量分散到全国各个城池进行一次交流,以及将《六经》和《三百千》全部都带给他们。
而《论语》则是被当成了华夏书院的镇院之宝。
苏洛将《论语》拿出来的那一刻,慕容明达也好,齐文秋也罢,都是被震撼到语无伦次,因为只有真正懂得文学的人才知道,这一本《论语》拥有什么价值。
《六经》固然不错,《三百千》也的确顶尖,但不得不承认,在人生大道之上,全部都比不上一本《论语》。
这一点苏洛当然是非常清楚的,毕竟他穿越来之前,华夏已经是书籍泛滥的信息时代,无数的古籍已经很少有人看了。
至少《三百千》能背掉的人已经不多了,而《六经》更是不知道多少人都没有翻看过,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六本书里说的是什么。
但是唯有《论语》,也仅有《论语》这一本书,上到研究生,下到小学生,都是张口就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完全就是精选后的孔子语录,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人生的道理,并且对于文道一途可谓是早已经炉火纯青。
一句话囊括的就是人生大道,看着这些内容,齐文秋和慕容明达甚至觉得自己几十年的书都白看了。
其中很多的道理他们也明白,也亲身经历,但就是没这个能力用一句话就将其概况。
就好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看起来就这么简单,但却包含了太多的道理。
其实无论你有多么的强大,遇见其他人的时候,总是能从别人的身上得到点什么,或许是警醒,或许是知识,也或许是战斗能力。
无论是什么,都是能学习到某些东西。只是谁也不愿意说出这句话,觉得对方有这个资格能当自己的老师。
&nbs
第259章 拜苏洛先生为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