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所有加入书院的文人们都感觉到莫名其妙。
如果只是某个人出现这种情况也就算了,或许是和个人体质有关,可问题就在于他们所知道的,同一天加入书院的所有人都有着同样的情况。
当然,这其中是除去了孩童的。
除了孩童之外,老人都是一样,只要是文人都拥有了这一股气流。
再没有同样情况的人,都是之后再加入书院的。
这究竟是好是坏,现在这些文人们也是一无所知。
苏洛等人算过,这些文人们加入书院之后,只需要一周的时间便可以诞生属于自己的第一道才气。
这第一道才气的诞生,就代表着他们真正的第一步踏入了修行之中来。
七天之内,众人还在因为《六经》的内容而感到震惊。
这个时候华夏书院并没有直接将《三百千》以及《论语》拿出来,因为凡事都要有一个进度。
《三百千》是用来给那些孩童启蒙的,但暂时是用不上的,因为现在需要做的是将大多数的文人送上修炼之路。
然后专门开启孩童教育课程,再拿出这《三百千》出来。
至于《论语》就更不一样了,《论语》是慕容明达和苏洛商讨之后决定,成为华夏书院镇院之宝的存在。
《论语》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能量,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是绝对远远超越《六经》的。
就好像早已经对文言文不感冒的华夏现代,却依旧能记得住论语的内容。
从小学就开始背,一直到长大以后,依旧能记住论语之中的内容。
子曰也是深刻的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这就是影响力!
而现代能够记住《六经》的人早就已经不多见了,甚至很多人连《六经》是哪六经都说不出来。
所以最终决定《论语》是放在最后,在所有人将《六经》全部熟读之后,并且经过书院内部的考试,才有资格学习《论语》。
而且这也是经过齐文秋、穆宜春等人试探出来的。
他们都是之后才开始修炼的,而学习《论语》和学习《六经》的时候明显有着巨大的不同。
不知道是因为他们对于《论语》的内容更容易理解还是什么,他们修炼起来的速度会更快一些,而且能够感悟的更多。
但齐文秋和穆宜春毕竟是乾国文人最顶尖的存在,都是青衣,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程度肯定是要超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
所以论语的内容,究竟是论语本身修炼速度就会加快,还是只有他们对论语理解够深刻修炼速度才会加快。
但是无论怎么样,都能够确定一点。
论语的修炼,绝对是要超越六经的。
而《六经》的存在只是让所有文人得到一个开始,往后去的日子还长着呢,想要真正读懂《六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这六本书中所蕴含的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哪怕是华夏的古代文人对于这六本书都
第299章 稳中求胜[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