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临近期末考试,上补习的孩子达到顶峰,有些平时成绩差的,放学之后几乎天天都来上补习班。
      孟海生印的卷子从刚开始一次400份变成了1000份,后来有1500份。
      期末考试之前最后一周,他足足印了2600份卷子。
      看着那一捆又一捆的卷子从车上卸下来,孟海生都惊呆了。
      当个学生可真不易啊。
      期末考试之前有多疯狂,期末考试之后就有多闲。
      几乎是一.夜之间,所有孩子都放假了。
      孟海生正好趁着这个时间,把补习老师叫到一起商量一下出习题集的事。
      这个是孟海生自费出的,他自然是比较上心的。
      经常白天老师写好了,他晚上熬夜照着课本看,生怕有错漏的地方。
      至于他参加镇高中期末考试成绩如何,他都没时间去看。
      “海生,你太厉害了”
      刘江急匆匆推开补习班的办公室大门。
      孟海生听到刘江的声音,只以为刘江是来给他送成绩单。
      却没想到一抬头看过去。
      刘江身后跟着一群人呼啦啦的进办公室。
      “刘主任你这是?”
      “海生,你给你们村里捐书的事现在全镇,全县都知道了,这几位是县报社和市报社的,他们想找你做个采访。”
      孟海生一头雾水的看向众人,完全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此事说起来很是巧合。
      上山村那边有个下乡女知青,当初嫁给上山村一个男人还生了一对儿女,但后来有回城的机会,她就离婚回城了。
      前段时间她特意回来,告诉男人,让男人在等她一段时间,等她再找找市里的关系,看能不能把男人和两个孩子一起接城里去。
      那下乡知青回来看孩子时,正好看到自己家两个孩子,拿着孟海生给的习题集和卷子在写。
      她一打听是孟海生免费捐给孩子们的,很是感动。
      她在上山村生活了五年,对村小学很是了解。
      在感动之余,女知青回城后,在静安市报纸刊登了一篇文章,诉说心中的喜悦与惆怅,在文章中还特意提到孟海生给村里孩子捐书本的事。
      报纸已经发行,立马引起不小的舆论。
      当年下乡知青回城时,留下很多孩子在村里。
      那些回城的知青也是肉长的心肝。
      他们当初选择放弃孩子,返回城市,心里也是挂念在村里的孩子。
      现在看到有人主动捐学习用品,给村里的孩子,心情还是非常沉重的。
      甚至有人联系妇联,希望搞一个捐助活动。
      他们虽都是普通工人,但也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尽一份力。
      事情闹的很大,这才有了县,市里报社人来找孟海生。
      这么一个宣传自己的好机会,孟海生自然是不会放过。
      作为老油条的孟海生,官话那是一套一套的,都不用人家记者给他润色,直接把他的话刊登到报纸上都行。
      不过总结一下,就三个点。
      第一,他做补习班,小托班,是为方便双职工,大家忙于工作,忙于建设祖国,没有那么多时间教育孩子,他愿意帮一把。
      第二,他给村小学捐助物资,他并没多想,只是单纯的希望村里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好一点的学习环境。
      第三,他虽然是农民,但积极在搞创业,现在正在养肉兔和长毛

第164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