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上,气氛严肃!
除去列位大臣和孙太后之外,
中间还单膝跪着一位身穿铜漆山文甲的壮汉,鲜红的披风托在身后,威风十足,
只不过眼里的血丝和沾满尘土的长须,显现出他一路奔波的疲惫!
此人正是大同守将何景辉!
“可是何将军有紧急情况要奏!”
孙太后也是刚刚坐下,呼吸还有些急促,不等平息下来便急急忙忙的问道。
陈文荣叩首再拜,自怀里拿出一封战报,回道:
“启奏太后娘娘,阿鲁台残部得知先帝大行,在宣大一带打了十几天的谷草,末将没有命令,只是带兵驱赶,不敢深入漠北清缴犁庭!”
孙太后还想问话,却听大殿外步履匆匆,正是朱祁镇人还未到,声音先到了,
“将军所说,朕刚刚已经听了个大概,也就是说,阿鲁台残部并不是举兵来犯,而是来打秋风的?”
当时朱祁镇乍一听冯喜儿说阿鲁台来犯,心里一个咯噔,来的路上心里一直在嘀咕,
他的印象中并没有阿鲁台在正统元年举兵侵犯大明的记忆,因为那时候的阿鲁台早就被他爷爷朱棣打残了,到是之后的瓦剌崛起后,才开始了对明朝的大规模用兵。
可现在阿鲁台来犯,与他的记忆中的时间节点有很大出入,这让他有些不知所措.甚至有些惶恐...
万一因为自己的到来让大明朝的历史出现了改变,自己岂不是两眼一抹黑了...
幸好临近门口时,听见何景辉说阿鲁台残部只是来打谷草的,也就是抢钱、抢人、抢粮食,并不是大规模用兵,心里这才稍微平静下来。
可他又一想,也不对啊,蒙元作为一个游牧民族,自身根本没有发展农业的基础,每到秋天牧草枯黄,日子过不下去的时候,才会频繁的入关抢劫,此时关内刚过春耕没多久,不说青黄不接吧,也没有富余的粮食,这帮杂碎怎么这时候来犯?
他皱着眉头,“何将军!依朕了解,北元残部势力,以往后世秋后才会入关的吧,怎么这个时候来了!”
“这..”
这句话可算是把何景辉问住了,论起带兵打仗,他的能力自是不差,可要是论起谋略和大局观,那就差了几分,说到底,还是一个勇猛的武夫而已。
见何景辉吱吱呜呜回答不出来,朱祁镇脸上越来越难看,刚想发火,却是杨士奇站了出来,
“回皇上,这几十年来先帝多次用兵,早就把阿鲁台部打残了,兀良哈三卫也是一蹶不振,此时阿鲁台犯边,老臣以为,他们并没有胆子对我大明再起兵戈,应该是对先帝互市之策进行试探!”
杨士奇身为内阁首辅,又兼着兵部尚书一职,于情于理,帮腔也是应该的。
他这一说,朱祁镇恍然大悟,太宗皇帝在位时,为了停止两方战争,提出了互市这样一个伟大的战略。
在大明和漠北的边境处建立一个相互贸易的集市,可以让那些游牧民族用他们的牲口、皮毛、乳制品来换取大明的布匹、粮食、茶等生活用品,
这样既可以提高大明百姓的收入,也让游牧民族有了生活保障,还能杜绝他们再起掠夺的心思,可谓是一石三鸟之策!
如今支持互市的宣宗皇帝大行,估计那些北元势力也不知道互市还能不能推行下去,这才进行了一番试探!
朱祁镇考虑了一会儿,看着杨士奇缓缓开口说道:
“互市,是先帝遗政,也是平息战争的好法子,朕觉得有必要推行下去,老师您说呢?”
杨士奇捻着胡须,满眼含笑的点了点头,
“皇上英明善学,胸中自有韬略,延续互市之政自然是极好,依老臣看,不如让大同、宣化等地在互市周边派出一队官兵,一来能大肆宣传互市之政,二来也能震慑宵小,必能早日平定边境之患!”
杨士奇不但用老师的身份给予了朱祁镇相当高的评价,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足以说明他对朱祁镇的满意。
“不过...”
杨士奇语气一转,再次抱拳拱手,有些严肃的说道:
第10章 我大明风华绝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