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听到这个问题,张尘也有些好奇,当下便停下了想要打破玻璃墙的动作。
      余光瞥见张尘停下了动作,韦尼克博士暗自松了口气,赶紧解释道:
      “我曾经的一项成果,‘形体发生仪,是通过抽离出人的意识去附着在我制作出的纳米分子机械群上,来达到让人的意志去干涉现实的目的。
      相信这些你们也知道了,但这项研究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抽离人的意识。
      我在尝试过很多次之后,才在一次偶然中发现当一个人经受过极度的痛苦折磨和拥有过濒死的经历之后,可以相对容易的抽离他的意识。
      但成功率很低,这么多年我也只有短暂的成功过两次。”
      这个回答解决了他们对于为什么公司要进行这种实验的疑惑,但很快,张尘又有了新的疑问:
      “既然成功率这么低,为什么这家公司会进行这么多次的实验,而且还聘用了你这个一把年纪的老家伙。
      看起来,就像是他们笃定这项实验能成功一样。”
      听到张尘这话,韦尼克博士额头上的冷汗更多了。
      这个问题几乎问到了他的命门。
      其实,这项实验并不是成功率低,而是前提条件严苛。
      看起来先前的那些实验都失败了,其实都是在为了最后的成品服务。
      每一次实验失败,实验对象都是精神完全崩溃,这种完全崩散的意识,会残留在“形体发生仪”里。
      随着实验一次次的进行,这些残留意识也会一次次的叠加累积,直到来到临界点。
      到了这时,韦尼克博士会用自己推算出来的公式去调和最后一次实验的进程。
      将这些残留的意识以特定的频率融入到最后一次实验对象的意识中,以达到“形体发生仪”的最低要求。
      没错,这台仪器最大的门槛就是在于,一个人的意识根本不够驱动它。
      但如果多人意识加载进其中,又会因为每个人的意识不能完全同步,导致仪器崩溃。
      这一点一度将他的研究进度卡得不得寸进,直到韦尼克博士想到一个理论模型。
      人和人的意识之所以不能同步协调,往往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太过稳定又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模式。
      但韦尼克博士发现,这种稳定的运行模型在精神病人身上是非常脆弱的。
      只要一点轻轻的外力刺激,就可以将这个模型打破,变成混乱无序的思维片段。
      但这又伴随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完全无序的意识虽然可以和同样无序的意识叠加同步。
      但意识的主体还在,根本不会主动和其他无序的意识主体融合。
      这样一来,也就达不到“形体发生仪”要求。
      直到后来,他想到了将思维的主体性磨灭,将残留的意识与唯一一个无序的意识主体融合。
      这样一来,只要不停的堆积融合的量,总能够达到仪器的要求。
      也正是因为他解决了这些理论上的难点,才让穆克夫公司看到了实验成功的可能,才会聘用他进行这项实验。
      但这一点,韦尼克博士又怎么敢说出来。
      张尘两人一看就是出于正义参与到了这个事件中,一旦说出自己就是一切的主使,他不知道

第83章 拆穿谎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