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就是一种感觉
——兼论“为何我们爱大海”。
一、题旨:从“为什么”到“就是如此”
在理性主义的语境里,一切情感似乎都必须给出理由:我喜欢某物,是因为它具备可量化的优点;我厌恶某事,是由于它带来可计算的损害。然而,人的经验里还有一类情感,天然抗拒因果律的追问。它像潮汐推上岸的浪沫,轻轻触碰足踝,又匆匆退回深海;我们尚未厘清它的成分,已被它的温度与气息彻底俘获。这种情感,我们称之为“喜欢”。喜欢大海,便是这种情感的典型显影:没有合同条款式的交换,没有绩效指标式的衡量,只有一句近乎倔强的自白——“我就是喜欢”。
二、喜欢与认知:先于语言的震颤
认知心理学指出,人类大脑的边缘系统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后,仅需0.2秒便可产生情绪反应;而负责逻辑推理的前额叶皮层则需要0.5秒以上才能启动。换言之,在我们能用语言解释“为何喜欢”之前,身体早已做出选择。站在礁石上,看浪墙从天际线缓缓隆起,轰然碎裂成亿万颗水珠;那瞬间胸腔里涌起的空旷与澄明,先于任何形容词抵达意识。所谓“没有理由”,并非真的没有原因,而是原因沉潜于神经系统幽暗的沟壑里,逃逸了语言的捕捞。
三、喜欢与价值:超越功利的凝视
古典经济学假设“理性人”会最大化自身效用,但若将此模型用于解释“喜欢大海”,便会陷入尴尬:海水无法直接饮用,海浪可能掀翻船只,海风携带的盐分会腐蚀金属。然而,每年仍有数千万人奔赴海岸线,只为让浪花没过脚踝,让潮声淹没耳畔的市声。这种“非理性”的奔赴,恰恰揭示了人类价值的另一重维度——审美维度。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审美判断是“无功利而令人愉悦的”。喜欢大海,正是审美判断的极致案例:我们不为占有,也不为消耗,只为在那片蔚蓝面前,让自己成为纯粹的“凝视者”。
四、喜欢与自我:镜像与回声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在辨认镜中形象时,第一次将破碎的肉体经验整
第551章 喜欢就是一种感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