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宋浩不过二十多岁,若是一下子封赏太甚,恐怕会失了锐意进取之心,不如慢慢历练逐步提拔,也好让他继续实心用事。不如先赏他一个显爵……”
现如今的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官僚了。
每一个职位之后,都有好几个甚至十好几个等候补缺的官员,早已是僧多粥少无法安排的局面,确实不大好为宋浩安排实实在在的职位。
而且他是捐献的官员,统领的又是民团而不是官军,真的不好放出去独当一面,不如先给个显赫的爵位用来酬功。
所谓的爵位,其实就是一种荣誉称号性质的东西,甚至可以直接用钱来买。
虽然还不至于这的到了烂大街的地步,却一点都不稀奇了。
“二等义勇伯”这样的爵位绝对不算低了,若是放在大明开国初年,只有那些身经百战的开国元勋才能配得上这个爵位。
到了崇祯年间,虽说“二等伯”是七等中的最末等,但依旧是个很显赫很风光的爵位,但含金量却没有那么高了。
明太祖开国伊始,废除前朝的子、男爵位,只设公、侯、伯三等爵位。
而按照铁券,此三等又可细分为七等,即一等公、二等公、一等侯、二等侯、三等侯、一等伯、二等伯。
各个等级所领的俸禄都不同,在宽恤等方面的待遇也略有区别。
但在封之时只区别公或侯或伯,不说明是几等侯几等公。
嗯,还有,爵位有的世袭有的不世袭。
“就一个二等义勇伯即可。”崇祯皇帝说道:“拟旨,诏宋浩进京奏对,届时再论实封。”
…………
风云村。
天子钦旨加封宋浩为“二等义勇伯”的消息,就好像是一方巨石砸进深潭,顿时惊起了万丈波澜。
乡民们并不知道“二等义勇伯”到底是个多大的官职,他们在乎的只是那道圣旨。
那可是圣旨啊,是皇帝老爷的圣旨,乡下人家几辈子都没有机会见到那玩意儿,一定要瞧个稀罕。
于是乎,听到了消息的乡民们一窝蜂的涌进宋氏大宅,闹闹嚷嚷的要看看传说中的圣旨到底是什么样子。
圣旨也是随便什么人都能看的么?
那东西尊贵无比,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的象征,甚至还带着某种神圣的气息,普通人一辈子能看到一回已算是很奢侈的了。
家里有了圣旨,理所当然的要供奉起来以示郑重,怎么能够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
“不过是个圣旨而已,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宋浩笑道:“就拿出来给乡亲们看看吧。”
圣旨还不算是了不起的东西?那什么才算是了不起?
尽管巧儿百般不乐意,奈何老爷已经发话了,只能很不情愿的把圣旨取出来,在众人眼前晃了一下子,然后就又仔细珍藏起来。
那圣旨似乎……好像是一块黄布,似乎也没有传说中“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的那么邪乎。
传说中的圣旨都是由皇帝的近身太监当众宣读,而且一开口总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反正戏文里就是这么演的,也不知现实当中是不是这样样子……对了,太监!
戏文里的太监大多都是个鼻子上抹了块白的丑角,而且总是捏着一柄马尾刷子拂来拂去,讲话之时不男不女。
听说太监们都是被割去了卵蛋的家伙,也不晓得没了那玩意之后会生成怎样的一副嘴脸。
虽说风云村距离京城不远,但乡亲们从来都没有见过真正的太监,很想看看稀罕景儿。
“把传旨的太监喊出来给我们瞅瞅呗。”
也不知那个不懂事的家伙喊了一嗓子,众人也就跟着瞎起哄,闹闹哄哄的要宋浩把传旨太监喊出来给大家瞧瞧。
“宣旨的天使前半晌就已走了。”宋浩
第36章 封赏[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