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治平元年二月份,除了英宗皇帝在快速适应治理国家的各项军政事务外,韩明也开始着手准备关于改革变法的各项事宜。
      除了王介甫的《言事书》外,韩明将后世‘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清世宗改革”的各种内容都从脑子里提炼出来。
      每日除了来往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办公之外,基本就是宅在府里一张张纸写满无数后世经验。
      “均输法、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免行法......”
      “一条鞭法...清丈土地、赋役制度、财政危机、边防问题......”
      “耗羡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
      “。。。。。。”
      韩明趴伏在书房的地上,一点点书写着记忆中后世能用得上各种改革变法经验。
      毕竟身处古代社会,可不能拿着现代社会的改革经验来实施,那样做无疑是把整个封建社会的根子刨了。
      生产力跟不上的如今,先进的社会制度与经济生产关系,只会沦为破坏社会安定的一把闸刀。
      因此韩明能借鉴的,只有后世几场大的、极具封建社会代表的改革变法。
      这其中韩明最相中的是‘清世宗改革的各项做法,但是这个吧,有点狠,容易把自己和皇帝拖下水,遭人骂一辈子。
      甚至死后都能成为反派教材,让人不断写出野史来搞臭名声,简直堪称一辈子翻不了身的典范。
      想到后世对于‘雍正帝的各种书籍野史、影视等抹黑演绎,韩明不由得打了个哆嗦。
      可是论道理讲,雍正皇帝的改革是所有封建社会改革变法中最为彻底的一个,也是能够最完美解决各项问题的办法。
      不论是土地、人口一系列复杂而混乱的问题,都是能够有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想到此,韩明的脑子都快要爆炸了,不由得停下了笔,端着自己新写下的‘摊丁入亩政策,陷入了沉思。
      “真的是,现在最需要人的时候,人手还不够!”
      韩明扯着自己的发髻,有些头疼的躺在铺了一地的纸上。
      “侯爷,王大人和司马大人来看您了!”
      永曾带着二人站在书房门口,往里边探头。
      而王介甫与司马君实看到满书房的纸张,以及呈‘大字瘫在地上的韩明,不由得笑出声。
      “韩侯这是怎么了?”
      司马君实呵呵一笑,从门口捡起一张写满字的纸看了起来。
      “青苗法?”
      “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借户贫富搭配,10人为保,互相检查。贷款数额依各户资产分五等,一等户每次可借15贯,末等户1贯。”
      “当年借款随夏秋两税归还,每期取息2分,实际有重达三四分的。”
      “优势之处在于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士农矛盾。”
      “局限之处则是要求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司马君实一句句的读出这张纸上的内容,不由得神色一正,转头看向有些惊疑不定的王介甫。
      “韩侯这是在书写改革变法的建议?!”
      王介甫立马蹲下身子,从一张张纸中检索内容。
      “一条鞭法?!”
      “合并赋役,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一起征收,同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
      “将过去按户、丁出办徭役,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赋役负担除政府需要征收米麦以外的,一律折收银两;”
      “农民及各种负担力役户可以出钱代役,力役由官府雇人承应;”
      “赋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办理征解赋役的“民收民解”制,改为“官收官解”制。”
      

第201章 改革变法[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