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掀起了一股打工的风浪。起先可能是有些家庭想生男孩,到外面去躲避计划生育才出去的。也有少数的一小部分人,因为生活太困难了,到外地去谋生。
农民辛勤劳作的种地,每年除了要交国家税收外,还要向地方政府交“提留”,作为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农村的生计越发艰难,一年辛苦下来,却收获寥寥无几。这个时候南下打工自然成了救命稻草。反正交不起“提留”也是要罚款的,还不如出去打工,赚的更多。交完税收后还能剩余一些。
后来就演变成了,家家户户,只要农忙结束,男人们就到外地去打工赚钱。女人们就留在家里看顾庄稼和带孩子,有年纪大的老人,也是要她们照顾的。
一时间,各个村庄都兴起了打工热潮。那个时候有句话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许多人都是的磨拳擦掌,准备南下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去搏一个前程,最不济也能出去见见这世面。
杜明伟也不理外,和几家邻居们一起也出去打工了。打工哪有那么容易啊!大家一起挤火车,下了火车,他们也不知道去哪里落脚,就随便找块空地,把带出的行李包和用麻皮袋子装的被褥都放在一起,留一两个人看着,其它人都去找工作,到了约好的时间再回来汇合。
农村兄弟,初到外地,,别的都不太懂也不太会,但是他们有一把子力气。他们找了一个建筑工地,虽然工资每天才一二十块钱,但总算有落脚的地方了。
大家除了下大雨天不能上工外,每天都是埋头苦干。嘿!没有想到年底回家真还挣到了一些钱,扣除给政府的“提留”钱,再去掉其它的开销,还能剩余一点儿。
大家到外面见过了世面,也看到了做其它工作也能挣钱。比如做服装的,鞋子的,还有其它手工的,这类工厂女孩子都可以进去干的。于是,又一年开始出去打工,许多人就把十几岁了,又不上学的自家儿女给带出去,到外面就给她们找这类的工厂进去做工,多少也能挣些钱,为家里增加收入。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勤劳的人们,手上已经开始有了余钱。他们开始把家里老的茅草房子,破旧的泥瓦房子,推倒重建。一时间村里多了许多新的砖瓦房,这变化更让人充满希望,更有盼头。于是,外出打工赚钱的人越来越多。
杜明伟家里,前面一间泥瓦房也换成了砖瓦房,后面一间正房还是泥瓦房,院墙还是土胚墙,靠东边院墙的一个小厨房也是土胚墙,屋顶都是茅草盖着的,下大雨天还会漏雨。这样的住宅条件,让他们觉得还要出去挣更多的钱回来才行。许多人家的条件都是和杜明伟家差不多的,所以,有了第一间新房后,农忙结束的他们,就又踏上了外出的旅途。
已经有了打工经验的他们,不在是拘泥于某一个城市,而是五湖四海都有人去闯
第10章 打工热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