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6章 为官一任造福万代[1/2页]

大唐无限嚣张,皇帝是我舅舅 沧海鱼丸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柴云所言这些当时的封建社会最大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王朝所能够承受的危机,不是没有人想过,
      但是却从没有人会想的那么多,古代社会宗法社会,朝廷的政令只到县一级,乡村的治理完全是依靠大族绅士或者宗族大户所把持,几千年都没有多少变化。
      当社会发展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兼并土地的事情就会大范围爆发,无非是会需要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往往是灾年,洪水,或者是外敌入侵。
      唐代的王朝在这个时候,以为内社会发展里的不足,还在鼓励和分封不少的食邑之主,王侯公爵的封地大片的土地则是归他们所有,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是社会性质决定的,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关,这个时代的学者和精英分子是无法脱离这个固有框架去想的那么深的。
      所以杜如晦才会感到惊恐和害怕,他甚至连手脚都凉了!
      柴云突然意识到自己闯祸了,自己与古人之间是有数千年的知识积累的,猛的抛出后世多年的研究积累知识,对于古人的冲击是非常大的。
      也难怪杜如晦会感到震惊和害怕,因为他显然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并且很可能摸到了边际,但却并未深入实际真实的核心。
      对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精英来说,皇朝正统,宽抚养民,轻徭薄赋,于民为利才是最关键的的国家富强的根本。
      可是当他们遵循的道德和行政方式,突然遇到了问题,该怎么解决,他们似乎根本没有找到办法。
      土地问题是农业社会最根本的问题,土地关系到农民的生存,是国之根本,但土地问题该如何最好的处置?
      自古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大唐天下的所有土地归皇权皇帝,但是皇帝拥着这么土地他自己又不耕田种地,必然是要将这种庞大资源处置好才行的。
      否则必然天下大乱!
      加上大唐立国以来,不断地开疆扩土,多出来的土地更是关系到很多人的吃饭问题。
      杜如晦可不是平常人,他内心震撼之外,却也能够迅速恢复理智,与柴云有简单了聊了两句,转到个人修养之上。
      “君子以仁存心,是否能够普及万民哪?”
      柴云说道:“孔曰取义,孟曰成仁,其实后面还有不断有圣贤之人假如忠孝立身之本,我以为这都是好事,也的确是好事,道德教化总还是比严苛竣法要好,可是现在大唐的读书人太少了啊……!”
      柴云又说道:“皇帝舅舅准开恩科,这几年也不断有读书的士子前来京城,百姓中读书的热潮逐渐兴起,这都是好事,坏事在于,一旦八股成为铁律,那么读书人多半会成为读死书的人,没有独立思想的读书人往往会成为国家的祸乱之源。”
      柴云随即笑道:“我也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但是从我一路走来,进入京城,看到了很多读书人将附庸风雅当做正事,诗文歌赋做的不错,但却没有对事实的真知灼见更没有独立思考之后的治国之策,读死书的人太多了。”
    

第76章 为官一任造福万代[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