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所在关东地区,这里有个分界点,那就是关内道与河东道的分界。
正因为是两道交界处,可以说就是两道都不管的地方,加上这里处于内陆腹地,东北两面有大山阻隔,地方不算太大,就算有民乱,也不可能成气候。
历史上曾经有这样的造反者,大多最后之能避进山区之内躲避官府的追杀。
所以颍川这里没有驻军!整个颍川这里的范围力量大约也不过是一个营!加上各级官府的衙役和守卫,还不到一千五百人。
这点人马是绝对无法撼动萧家和潘家的,这两家的护院加起来就不下两千人,甚至加上他们鼓动和煽动之下,很多的庄户和下面跟他们利益相连的大大小小的家族人手。
一个不好就能搞出一两万人来!这就是民乱了。
所以既然要逼他们造反作乱,起码自己手里要掌握一支军队才行。
对于大唐军队,柴云并不了解,他只能将陶四郎,小六等人找来,加上杜源,详细了解大唐军队的军制。
唐朝军队沿用“府兵制”。以班田制的农户为基础,于天下各道、州、县要冲设军府六百三十四所,总称折冲府,依编制规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
府长官折冲都尉,副长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设有团(又称营),官校尉,团下有队,设队正,队下为伙,设伙长。每营下辖五队,每队下领三伙,每伙领五位什长,各领十丁。
以营为基本单位。按军种的功能和配备还可分中垒、屯骑、射生、越骑、步伍、长水等。
其部属官品级依次为:别驾、长史、六曹尉、参军。主管各地戍军及军户,府依规模分上、中、下三等。
兵役以一年五番轮流执役,约为1000至4000人,最多时全国有六百多府,共计军卒七十余万。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唐军上下等级很严,视虎符军令调动,平时的训练给养都依靠当地的赋税,战时由朝廷下拨的钱粮军饷。
所以颍川这里的府兵不过是一个营,有两名果毅校尉带领,平时归郡守节制。
着来年个名果毅校尉常年在颍川,势必会受到萧家和潘家的拉拢,属于并不可靠之人,真要打起来,恐怕会帮着萧潘两家。
所以要想获得军事上的绝对压制,则必须要外来的军队才行。
柴云自己身边也不过才有一百来人的禁军而已,在颍川只能做到自保,根本不足以去主动挑事,发起争端。
柴云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一点,他说这事由他来处理,却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
现在就给皇帝李世民报告,说颍川萧家,潘家两大家族准备造反,请皇帝给自己节制周围州道的军队权利,那不是开玩笑么?
更何况,作为地方诸侯,重要朝廷被就要限制他们的权利,郡王那里能够掌控军队?就算是你皇帝的外甥也不行啊。
杜源将此事剖析给拆柴云听,自然也是让柴云不断皱眉头。
“如此一来,倒是不好太着急逼迫他们了?”
杜源叹气道:“目前恐怕只能如此,我们刚刚才到颍川,尚未能够扎下跟站稳脚,如此根基,怎么跟他们斗?当徐徐图之才对。”
“徐徐图之……徐徐图之!好吧,现在不是时候,因为要秋收了,秋收之后,他们就跟加不好对付!我们怎么才能扎下根基啊?难道跟他们沆瀣一气吗?”
杜源说道:“这个逢场作戏还是要有的,否则他们……大概也会防着王爷。”
“你还是叫我柴公子吧!逢场作戏的事情,你多担待,我可不想每天跟他们说废话,喝烂酒。”
这是要杜源代表自己多去跟萧家还有潘家敷衍做戏,柴云其实是怕自己的系统突然要自己继续嚣张,到时候萧家潘家的人定然会被自己逼疯的。
杜源瞪着眼睛,他这人从来持身都很正的,却要去干这样的事情!自然非他所愿。
但最后他也只能叹气接受,毕竟柴云要打击的是国家的蛀虫,这件事功在千秋,才是他追求的事情。
没过两天小六跑来报告,说是颍川郡守卢鼎铭把那个小霸王潘贵给放了!
“那位卢大人叛变了!”
柴云笑道:“非也非也!卢大人没有叛变,他也是无奈之举,当初我就跟他说过,顶不住压力的话就放人,不过先捞点好处再放。”
小六点头道原来如此,不过他还是问道:“
第120章 吃了我的要吐出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