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7章关于这本书[1/2页]

触不可及 睡完就走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这本书其实有很多漏洞,以及让人无法看下去的欲望,这个我知道。
      其中有很多章节,不仅是在凑字数以及不合逻辑,还有更重要的是无法填坑。
      开始的时候,挖出来的一点点线索到后面实在无法去使用,或者是无法去想到的时候,索性就把它抛弃掉。在整整这个一百多张这么长的一个章节中,依旧可以看见,有很多都是如此。
      其实每次想到要改变或者是说把前面的章节好好的去修改修整的时候。呃,反而因为后面要写更多的东西,就没有办法去。顾及前面写的如何?
      我曾经听说过,就是说以本书,如果真的要出版,至少要看3~5遍。
      这三支五遍,第一遍是要把它其中的一些细节扩大。后几遍,又是把这些多余的零零角角给去掉。
      就是说去掉多余不必要的东西,又留下了真正精华的东西。
      而对于这些东西,我很显然没有做到。大量的在书中运用了形容语句,或者是让人感觉到费解的排比句。有时候为了增加一些主角或者是其他角色的内心活动,还甚至会多立出一个章节专门描写。
      描写的奇奇怪怪反而让很多读者更加的看不懂。我说的这些读者都是嗯邀请了别人去看我这本书,或者是我自己去看了以后。确实这样认为的。
      他们都认为写的排比啊,或者是形容词都运用的很浮躁。但是这也是凸显出主角或者是其他角色,那个时候的强烈心理变化,算是很好的一点,但又过于托于实际。而这本书真正恰巧又是在记录实际。就显得主次不一或者说太过于杂糅。
      对于这种问题,我相信在以后的书中会尽量的减少写的东西,尽量贴合于当时时代,并不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上。
      大家看过很多章节之后,会发现在当时的人们的状态下很难去想象到的一些东西,反而被我写出来了。其实我的笔下这个主角,华子生。在对于他的心理描写之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以及形容词的时候,运用的大多是现代人的说法。根本不贴切与他那个年代那个时代的思想。
      可以理解的是,华子生可能是我的一种思想体,并不代表于当时时代的任何一个人。这样能够让人感觉到明显的抽离也是我造成的。
      我在跟朋友中间交谈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交流。说是这个主角本身并没有赋予他真正的生命色彩,反而是把我的思想强加进去而有了生命。想到的一些东西,或者写出来的一些东西,这个主角做事是经过我的思考而做出来的,并不是有他自己的本能。
      还有人会说,看似就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文笔。或者是说写的是贴合于人们生活的。但是又很难去找到他贴合于生活的一些正常操作。
      就比如我一直在说的那座城。这座城市主角也是第一次出场的地方。却迟迟没有给它姓名。相关地理位置也是含糊其辞,比如在前20章中有一段他们害怕日本人真的会奇袭城内,所以打算迁移的时候,想过要去。躲到西边儿也就是四川。那么证明至少制作成离四川并不远。
      但是很快在描写李子敬的时候,发觉其实这座城离上海也不远。
      从大家看的一些描述来说,城其实并不大。最多也只是一个区的范围。那么他去离四川角近,又离上海不远,甚至在之后张曲带着佑国要一块儿北上去,北京参加起义只是坐一夜的火车就可以直接到达。
      更加,让人觉得制作成扑朔迷离。
      在这里还是请大家不要去进行一些地理上的猜测,或者是把它贴合于现实。
      我想的就是让他脱离于现实。这样的话让大家实时分钱,其实这些故事他都不是真实的,虽然时时刻刻我们能够看见一些大事,或者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出现。但是这件事的本身,就如同《三国演义》的演义二字一般。很多都是假的。
      这样第一处好点,大家终于可以不用去纠结主角为什么一直不处于死亡状态。这也就是我的本意,让大家越来越不相信主角,真的因为各个种种的巧合而真的不死。
      因为它本身架空于现实,这样的话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真正的理解。
      历史架空本身,它就不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或者是看他的人,一般都是希望自己能够穿越历史,与大人物所接触。而我所写的,不管是这座城,还是城里的人。都与这个历史本身没有关系。完全可以看做,它是海上幽灵船一般的存在。
      信或者不信,其实都架空在读者们自己的想象中。
      当然这样写的话,有很多的东西就不合逻辑。至少我能够知道的,在这本书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并没有多大关联。
      如,主角即将被处死的时候。正巧是12月12日西安事变。消息传播之快,甚至都没有任何的其中过度详细的了解,而让主角就直接得到了释放。很难去解释的通,因为当时的情况,在西安事变之后,至少有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都在相互交涉,才勉强妥协。
      只能说我只是希望增加其中的凑巧以及离奇性。没有办法再去服务于实际操作。
      也可以把这座城当成一座理想国。很多事情,主角之所以能够完成,完全在于身边的人,或者是事件发展足够的凑巧,让自己有幸能够逃生。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是依旧可以去彻底的实现它。
      这样说也只是希望读者们能够了解,以及在调侃这个主角一直不死之余,还能够更加注重本身剧情的离奇性。
      我只希望表达出在当时的一个环境中,有太多的巧合。不论是历史上真正发生的事情,还是主角在我这本书里边曾经做过的一些事情,能够告诉大家,在那个战争年代,有很多当时感觉极为合理,但是在现在看来全是放屁的一些差异性。
      开始实习这本书也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爱国情怀,或者是让其他读者们也体会到当时不管是共党人士还是爱国人士,对于祖国抗战的艰辛。很多时候,抗战中做出的一些事情,不是说真的要抛头颅洒热血,或者大喊一声我可以为国家献身之类就可以做到的。
      这也是谍战片主要宣传的剧情。不在于明枪之间的角斗。更在于我方人员与敌方日军的相互周旋,以及脑力上的相互比拼。
      但我又不想去真正的否决。抛头颅洒热血,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所以有了这本书,最后的一个主要传递思想。
      不论当时的人怎么去做,只要是爱国,他都有自己的一定价值。去勇敢的奉献出生命,或者是隐忍苟且到最后与敌方周旋胜利。他们都是有自己的生存价值。
      而这些价值为什么存在?就在于死去的人能够为活着的人带来一些警示以及责任。
      所以我每次在写一些角色,因主角而死的时候,总是会利用大量的排比或者是描写,让主角的心里感到愧疚,以及这个人死去多么的光荣。并不是让他白白浪费生命,而是更加沉重了主角自身的那份责任。
      我相信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有着这一批人的现身之后,才能有更多的有志之士愿意投入这样的为国为民的事业中来。
      有了这个最终思想之后,再写一些事情,大多数都是趋向于。表达这个感情的。
      从何耐之死再到齐和民献身,以及路透生自杀和齐横替主角承担死亡。
      多多少少都可以看见它真正想要表达的那个意思,已经慢慢的形成,就是因为这些人有意义的牺牲,才能去换取主角更加有希望有未来的重生。
      所以希望能够看过的读者们,不要去真正在意主角。他本身如同扫把星,或者是丧门星一般有他在,就会有人死这一点上。而是正是因为它带来的希望而让很多的。有志之士们愿意为他而牺牲。
     

第187章关于这本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