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章 猫腻,阅卷[1/2页]

大明:我的姐夫叫朱标 摆烂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你当真确定,所有参赛者一个时辰内,要完成这全部的五篇策问?”
      当常升确定这场比试有问题。
      他当即将策问卷拍在了桌面上,言语低沉的看向刚才接连含糊应付他的“监考官”。
      面对常升突然的厉声问询,监考的士卒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即又以不耐的姿态骂到:“既然答不出所有,那就挑你能答得出的写不就完了。”
      “你当所有人都同你一般?”
      “参加沙场校阅的勋贵子弟和文臣武将中,能在一个时辰内写下二三篇策问的不在少数。”
      “不多备一些考题,如何能分出高低?”
      常升的目光在士卒的脸上盘桓许久,直看的他握着腰侧刀把的手都不自在的攥紧,终于“呵”的一声,将目光重新投入到面前的考卷上。
      虽然明知道其中有猫腻。
      但这猫腻的目的肯定是影响他的成绩,这与他的目的不谋而合,自然就没有掀桌子的必要。
      至于这五道策问题,他的原则还是和上一轮一样。
      能被解决的问题,他就不用管。
      论北方新复失地的治理的确是个大问题,从老朱在明初掀起的四大案中,除了蓝玉案,其余三大案,几乎都可以与这个问题扯上关系。
      只因北方失地收复时,大明的官员不足,无法全面接收地盘,所以只能将一大批的前朝官员重新筛选任用。
      这些人贪腐成性,互相包庇,使得明初对于新收复北地的主权难以行使下去,所以老朱以各种借口掀起的三大案,实际上都是在清洗包括这些前元官吏在内,威胁到皇权的官员,将领和勋贵,从而整肃吏治。
      彻彻底底的改换新天。
      列举开国选才制度的利弊。
      这个问题,老朱亲口向他问过,现在大概是放个风头,看一看这些勋贵及文臣武将子弟的想法,答之无用。
      如何富国。
      提出这个问题,老朱大概是被户部逼急了,他才不给他填坑呢。
      有解决办法,留到后面自己用它不香吗?
      解析宋元兴亡的原因。
      如果常升猜的不错,这大概就是许多人的主答题了,但只是给那些吊书袋一个发挥的机会。
      人家毕竟陪跑一天了,总要让人有点参与感。
      快速安置安抚迁民之策。
      这个问题怎么可能有定论,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全看负责迁置抚民主官的手腕。
      所以到头来,唯一有回答价值的,还是北方新收复之地治理的问题。
      一个稳定的大明,显然更加适合他未来操盘发挥。
      于是乎,常升还是挥笔写下了三个字——定北策。
      论对失地的收复治理的标杆,不吹不黑,还得看后世的子弟兵。
      而他们为何能够快速接收失地?
      是依靠铁一般的纪律?
      充足的物资保障?
      还是和人民打成一片?
      归根到底还是三个字——得民心。
      所以,常升破题的核心就是民心。
      

第34章 猫腻,阅卷[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