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字号的声音缓缓一如潺潺的流水,静静地、缓缓地流淌至每个人的心里。
郑朝阳听着乙字号的演讲,说实话,他自叹弗如。
虽然,大家都是印染行业的人,可是……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如此多的布料知识的,更不是每个人知道布料的出处的。
世代相传的印染传人,这一刻,郑朝阳被乙字号打得一败涂地,他这一下知道自己储备量的不足,也知道了自己以后需要更改什么,又需要补充什么了。,
“成布,古代还有一个常用的意思,它的意思并不是编制成布的意思,而是细腻的布。”
乙字号拿出三块布料,走向主席台,每一个主席台上的人都在用食指摩挲着布料,感受这块布料的纹理,细腻。
“很久以前,中国的土布是一种粗糙的,磨着皮肤的布料。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土布有些是葛布,有些是麻布,用的都是粗糙的植物纺织而成的布料。”
乙字号又拿出一个纹理相对较少,触感相对细致的布。
“随着人们的研究,一种细腻的布料出现,那就是蚕丝纺织成布的绸缎。何为绸缎?”
乙字号轻轻一笑,又拿出一个颜色较为深的布,交到主席台的每个人手里。
郑朝阳看着乙字号诉说布的起源,他轻咬着嘴唇,这一刻,他发现乙字号越发的文雅了,这种雅是一种腹藏百书的雅,是一种胸藏乾坤的优。
怪不得,人们都说真正的读书人,儒雅为形,优雅为根,文雅为魂。
这一刻,他看到了什么叫做文化人,什么又是读书人的风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绸者,夏季的旗袍或内里。满箔春蚕得茧丝,家家机杼换新衣。缎者,冬季的棉袄或背面。”
乙字号看向主席台上的专家门,继续说下去,“也许你问绸缎是不是一个东西?是的,绸缎都是都是蚕丝制成的。但是夏绸冬缎,到底是不同季节的东西,厚薄不一样,纹理不一样,触感不一样,自然对于肌肤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这一块……”乙字号又拿出三块布,这三块布郑朝阳是认识的,这是棉布!
怎么会是棉布?
郑朝阳错愕的看着乙字号,今天乙字号打算讲述纺织的起源?
“宋末元初,棉花传入中国,人们第一次知道,原来有一种东西可以用来保暖,这就是棉花。随着雪白的棉花种植成功,我们又发现棉花可以种植的地方很多,并且可以纺织成线。于是,棉线与棉布出现在了我们这一片土地上。”
“但是逐渐,我们发现了种植棉花比养蚕更简单,于是老百姓不再穿麻布,开始穿上棉布。可是,即便是棉布更流行于百姓之间,但是麻布和绸缎悠久没有消失在我们这片大陆上。只是……”
乙字号叹了口气,拿出了另外四块已经不常用的布,那就是绫、罗、绢、纱。
“我们都知道绫罗绸缎,春有绸衣,夏绫褂,秋有罗裙,冬缎袄。可是多久开始,我们的绫罗不再出现在夏秋之间?又有多久开始,我们看不到绢花与绢帕?我忘记了冠发带帽的乌纱与青纱?”
“人道是,二十弱冠,成人之后,字表心智。何为弱冠?一顶纱帽,顶天立地的是郎朗苍天,一双葛布布鞋,脚踏实地的是煌煌厚土。布不仅是布,作为布衣中国,有时候,布也传承着我的文化。而这个文化却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乙字号又拿出一块布,“而这一块,大家摸上去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这一块的感觉,比丝绸还有柔软。”
“是的,触感要更好一些。”
“为什么感觉这一块不像是人工制成的?”
“没错,这一块是机织布。我们传承多年的东西,到了清末民初的时候,我们逐渐用仪器取代了手艺。逐渐的,机织布的触感取代了人工织布的粗糙,渐渐的,绫罗绸缎仿佛都不再了,只剩下化纤布、尼龙布。”
乙字号叹息一声,看向主席台的人,“我知道今天讲述的是成布的故事,可是不知道成布这个成的意思,又如何知道布的含义呢?如果仅仅是把布当做是御寒之物,又如何知道布衣中国的那种传承呢?”
“所以,我想让在场的每个人去摸一摸,看一看,再重温人工织布的感觉,然后反思一下,我们机器织布的意义。”
第16章 :奋起直追的郑朝阳[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