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0章 :交谈找机会[1/2页]

印染年华 大江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的,我们,张幺啊,你觉得我们要是努力成为他们计划中的人才,会不会被纳入人才扶持计划?如果能让他们觉得我们就是他们需要的人才,我们是不是就有了机会更上一层楼?”郑朝阳启发着张幺。
      “只是,我们怎么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优秀的人才呢?”张幺想不明白。
      “你看看这个……”郑朝阳拿出一份文件,上面赫然写着《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
      郑朝阳缓缓读起来,“我国农村经过五年多成功的经济改革,迎来了新的形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革新创业精神空前高涨,正在为广开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生产而奋发努力。”
      “看看这一句,为了广开生产门路而努力,这代表了国家层面上,他们对于发展商品经济非常期待,更期待一次改善民生。只是如何改善民生,又如何广开门路,便给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你们看这里……”
      这是郑朝阳手抄下来的文件,一笔一划相当工整,足见郑朝阳对于这个政策解读的重视,红蓝铅笔标注的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说明他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才能如此细致的理解这份文件的政策含义。
      “生产全面增长,主要农产品供应紧缺的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农村产业结构的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合作制度,推动了农村劳力、资金、技术的流动和合理结合。”
      郑朝阳的声音很低,但是他的表情却是认真严肃的,“这里再说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供应的事情,如何缓解供应紧缺,这是当下纺织行业的关键。还有这里……”
      郑朝阳手指敲了敲联产承包制,“这里明确指出了农村劳动力的事情,关于资金和技术流动的合理性的重视。如果说农村劳动力就是我们这些实习的农村青年,那么联产承包制就是让我们这些青年集体做事情。”
      “而事情更多的指向在资金的流动和技术的流动,所以我们被安排来萧山纺织厂实习,也是因为需要技术的流动。假如,这就是上面期待的人才能够尽快政策,并且成为独当一面的好手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考虑一个事情……什么样的人才能够让农村劳动力、技术与资金流动起来?”
      “当然是政府帮助,还有我们年轻人的自觉性了。”张幺想也不想说的说道。
      “不仅仅如此,你想想联产承包制的概念。”郑朝阳暗示道,
      “你是说生产积极性的问题?”田文明白了问题的精髓。
      “是的,生产积极性。如何让年轻人积极的参与到纺织生产,又如何让年轻人爱上纺织行业,得心应手的做着每件事,这是现在遴选人才的关键。”郑朝阳将自己的猜测说了出来。
      “张幺,你看到的人才扶持计划里面,关于人才遴选这一块,跟朝阳说的是不是一样?”田文询问着张幺。
      “差不多一样。只是,我们如何能成为这样的人才呢?”张幺疑惑的看着郑朝阳。
      “你看这里,这里说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即将全面展开,城乡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将会出现。广大农村正面临着加速发展商品生产的极其有利的时机。”郑朝阳抬头看向自己的两个好兄弟。
      “你们明白什么叫做重点经济体制的改革吗?”郑朝阳试探的问着。
      “支柱性产业的确定和发展?”田文疑惑的问道。
      “对,这就是为什么田书记让你来这里调研写论文,从方厂长他们这批人的投资规模,还有各个乡镇积极响应人才培养的状况来看,浙江很可能将纺织行业当做支柱性产业。”郑朝阳给了一个结论。
      “这倒是。”张幺点着头,“现在不仅是绍兴,嘉兴、宁波都很重视纺织厂的建设。”
      “那么,如何理解城乡之间互相促进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就成为了优秀人才或者急需人才发掘的关键。而我们的价值或许就在这新局面上,尤其是在加速发展生产的时机上。”
      郑朝阳敲了敲手里的笔记本,看向自己的两个好朋友。
      “你的意思是……”张幺拉长声调,“我们要成为城乡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新局面的人才?”
      “是的,我们需要琢磨一下,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才,或许才有机会抓到这个时机,或者说机遇。”郑朝阳点着头。
      “那么,这一段,应当看到,在农村生产向商品经济转化中还存在着种种不协调现象。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市场消费需求,产品数量增加而质量不高、品种不全,商品流通遇到阻碍;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优势不能发挥,一部分地区贫困面貌改变缓慢,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对

第30章 :交谈找机会[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