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2章 :如何做足市场调研[1/2页]

印染年华 大江东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时间回到了郑朝阳跟自己的小伙伴开会的时候。
      “你们觉得,下周四我们跟方经理谈,该怎么谈?”郑朝阳有些抑郁的看着一片狼藉的经编机,他们处在满是碎布的厂房里,到处都是缝纫机以及经编机留下来的线头。
      “我们是小厂子,还没有达到正规厂子规模的地步,怕是很难有机会吧?”田文也没底气。
      “那怎么办?”赵英有些着急,“总不能丢人吧?”
      “我们不能涨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郑朝阳给团队鼓劲儿。
      “可是,我们的混纺布看上去跟抹布一样,怕是拿不出手啊。”田文无奈道。
      “还有楼外楼,估计楼外楼的张经理也不会接受这样的小礼物,看上去掉价。”赵英无奈道。
      “是啊,混纺布做手帕磕碜了点。得想办法。”郑朝阳也觉得该想办法,只是想什么办法呢?
      郑朝阳左看看右看看,终于看到了一个丝绸的边角料,这是自己的师傅老刘留下来的。
      “杭州分公司有帮助母公司加工丝绸,对不对?”郑朝阳转头看向技术顾问田文。
      “对,是有这件事。”田文疑惑地看着郑朝阳,你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这样的,你看哈,我们现在正在忙着手帕的事情。但是据我所知,杭州分厂总是销毁丝绸边角料,与其这样,不如借用他们的仓库,把这些边角料加工成丝绸布包,做个礼中礼?”
      郑朝阳指了指自己的手帕,“或许,这样就可以做成一个让人惊喜的礼物,也可以提高礼物的价值所在。”
      “不错,这个办法不错。毕竟丝绸的价格更高。”田文点着头,顿时觉得郑朝阳的主意不错。
      “主意不错吧?”郑朝阳自鸣得意的说道。
      “很不错的主意,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一个很好的礼物赠送了。”田文笑起来。
      “只是这礼物顶多能打动楼外楼的张经理,以及周边的餐馆小老板,却不能打动方经理啊。”赵英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
      “有准备的人,当然要做好不跟方经理合作的最坏打算。我来问你,如果我们不能跟方经理合作,我们该做怎么有渠道?”郑朝阳询问道。
      “如果不能跟方经理合作,我们只能自己拓宽人脉。而自己拓宽人脉就要尽可能的让更多人知道我们才行啊。”赵英说道。
      “话说,现在彩礼标配是什么?”郑朝阳好奇道。
      “据我所知,现在彩礼的标准配置是一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个手表,俗称大三样。当然,最好还要有一台收音机。”赵英想了想说道。
      “缝纫机,也就是说,很多人家已经陆陆续续有缝制衣服的能力了,对吧?”郑朝阳笑起来。
      “可以这么说,家家户户都有缝制衣服的能力,一般都是妈妈给孩子们缝制衣服。”赵英点着头就。
      “既然都有缝纫机,也就是说我们的客户不一定都是经销商,也可以散户,比如自己买布匹做衣服的人。如何让这些人知道我们混纺布更适合呢?一定是谁先用谁知道。如何让谁先用呢?一定是小餐馆的人,让小餐馆的人来说口碑,再用更好的办法让更多人加入其中。”
      郑朝阳笑起来,“只是如何有更好的办法,我得想想。”
      “让小餐馆来做我们的大喇叭宣传吗?这倒是个好主意,只是怎么做呢?”田文更好奇了。
      “不如,就以3公里为半径,以楼外楼为原点,寻找附近的餐馆为目标,寻找合作的机会。”郑朝阳给出了建议,“我去负责小餐馆的沟通,毕竟我比较熟悉这些人群。田文去联系自己的高中同学,看看有出息的人呢,他们是否会顾念老同学。至于赵英,就负责跟楼外楼专门沟通。”
      “我们这样做,方经理能够满意和放心吗?”赵英不放心的问道。
      “满意我不知道,放心一定会。因为,我们如果知道四季青来往商人的行动,能够让来往散户知道有我们的存在,对于方经理而言,一定会觉得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未来可期。”
      郑朝阳笑起来,“只要我们这个团队未来可期,方经理一定会觉得我们的潜力无限。要知道一个有无限潜力的团队,才是我们的立足根本啊。”
      “我知道了,你是用我们的工作态度和细致程度,来打动方经理。”赵英明白过来。
      “没错,我就打算用我们团队的拼劲儿来打动方经理。”郑朝阳点着头。
      “既然没有办法,那就尽可能的尝试这个吧。”赵英点着头。
      “那我也试试,联系我的老同学,看看到底谁在那附近开宾馆或餐馆。”田文叹息一声。
      “好,我们各就各位。我也做一份详尽的名单表。”郑朝阳准备开始做详尽的市场调研。
      一天之后,郑朝阳背着小书包,来到杭州市的小餐馆,他从四季青的临时市场开始走,用脚来丈量土地,用笔来记录每一个地方的餐馆叫什么,距离四季青多远,老板姓甚名谁。
      这是一个繁琐的记录,要考验的是郑朝阳观察能力,更要考验郑朝阳节衣缩食的能力。
      毕竟每一个餐馆他需要吃一顿饭,跟老板聊一会天才能够熟悉老板,才能够让老板签上字。
      这个工作,郑朝阳在杭州呆了三天,从周六到周日,从未停止过工作。
      只是郑朝阳的钱也不多,银行给的贷款也不够多,他要将钱花在刀刃上。
      于是白天,他在饭馆吃饭,晚上,在城战火车站躺着睡一宿。
      晚上的时候,夜凉如水,他双手抱着自己,哆嗦着闭上眼,忍受寒夜的冷。
      终于,3天的时间,郑朝阳拿到了很多人的签名,也散发出去很多的小礼物。
      空空如也包裹,带着泥巴的鞋子,终于换来了他期待的调研。
      当郑朝阳拿着尽一百份人签名的时候,他坐在台阶上抽着一口烟,泪水顺着腮帮子流下来。
      说实话,挨家挨户的去问,太难了,可是他不能给田文看到自己的脆弱,不能让赵英知道自己也害怕,他只敢躲起来,自己扛着。
      这也许就是老板的悲哀吧,担惊受怕,又忍饥挨饿。
      郑朝阳的回忆转回来……
    &

第112章 :如何做足市场调研[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