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记得给你谈入伙的事是正,差点把更重要的正事给忘了。”六王爷这才想起他还有一件正事未说,从左袖子中抽出一本奏折,“阿染的奏折,我大概看了一下,说是杨锦的大儿子杨思成在军中聚众赌博,被抓后不思悔改,被阿染砍了。”
“多久前的事?”皇帝接过奏折,快速地浏览了一遍,面上表情淡淡,把奏折递给清舟,“阿清,你也看看。”
“五日以前,阿染快马加鞭让人送到我府上的,向来杨锦此刻应该也已经收到消息了,我怕,明日早朝,杨锦会拿此事大做文章,到时候会有人趁机发难。”
“阿清怎么看?”皇帝见清舟已经看完,没发表意见,反倒是先问了清舟。
“这萧景染是我二哥?”清舟对于萧家的孩子,就只见过大哥萧景风,五姐萧景悦,六姐萧景云,其他的一概都没印象。
“你连家里的人都没认全?”六王爷有些无语地看着清舟。
“我娘不受宠,雅苑从没有人去过,所以,”清舟耸耸肩,“你懂的。”
“阿染是你二哥,他和阿珏,也就是你三哥,都曾是我的伴读,与我和老六,我们四人从小一起长大,后来我登基,阿染也曾谋在朝中有一职,但后来渐渐厌恶了朝中的尔虞我诈,就提出要去为大离守边疆,我见他心意已决,便同意了。这几年来,他治军有方,威名赫赫,倒也是我大离的一员猛将。”
“那这个杨锦又是何人?”
“工部尚书,你刚见过的。”
“是他?”清舟愣了一下,眉皱了起来,“我曾翻看过《离史》,皇上,现在的官员任免制度,还是推荐制与世袭制吗?”
“这是百年的制度了,不曾有过更改。”
“那如果我没想错的话,这个杨思成要是不出此次意外,等杨锦告老还乡,工部尚书的位置是由杨思成暂代,后如果合格,就会接替这个职位吗?”
“正是。”
“杨锦有几个儿子?”
“一个嫡子,两个庶子,一个嫡女。”
“这就麻烦了。”清舟皱眉盯着眼前杯子茶叶的沉浮,左手四指在桌上不停地轻敲这桌面,这是她正在想问题的习惯性动作,六王爷与皇帝都不说话,等着清舟。
“皇上可曾有破旧规,立新局的想法?”
“自我亲政之日起,就曾与六弟商讨过,但一直苦无他法,就一直搁置至今,阿清可是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自高祖建国以来,虽扩宽了朝廷吸纳人才的路子,但朝中一些重要的职位还是没有脱离推荐制与世袭制,民间虽能人义士众多,但真正能入朝为官的却在少数,而这少数之中,又有大部分是门阀高第的子弟和门客,这些人,又有哪一个是真心实意地肯为皇上所用。清舟说句大不敬的话,大离如果还继续使用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那过不了多久,整个大离就不知道会是谁掌权了。”
听了清舟这么一说,六王爷和皇帝对视一眼,脸色都极其不好。
“那清舟可有什么好法子来代替这世袭制度?”六王爷调整了一下坐姿,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
“依清舟的想法,皇上可以采用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这又是什么制度?”皇帝来了神,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
“科举制度,说白了就是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人人都有一个机会参与的人才选拔考试,是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制度。科举制度,由皇上您,亲自主持,采取分科考试的形式来录用人才。放眼天下,读书之人何其多,只是一直碍于现在的门阀制度,无法一展才华,这样被埋没的人才又何止千千万。所以,皇上可以开科举之先河,让天下的有志之士能有一个一展才华的舞台。
不光开文举,还要开武举,这光有了一群书生还不行,还要有能保家卫国的武人,这样既有治国之道,又有开拓疆土之利剑,您还怕大离不能走向昌盛?”清舟照着曾看过的书,给皇帝讲科举,讲得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白墨则无聊得坐在一旁,随手抽了一本书架上的书籍漫不经心地看着。
“朕亲自主持?”皇帝听了清舟的提议,非常的激动,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制度,他很想再多了解了解。
“正是,先行举办州府的解试,再进行礼部的省试,最后是皇上的殿试,这样经过三层选拔,那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官员,即可称为天子门生。而这种皇上你亲自参与的选拔,此等皇恩浩荡之举,必让被选中之人铭感五内,同时也大大防止了朝中重臣与学子勾结,拉帮结派。”
“天子门生?天子门生!”皇帝轻轻地念出这四个字,神情十分激动,“德子,快给朕宣陈静竹,快!”
“但是,皇上,兹事体大,门阀大族盘根错节,要想一举取缔门阀制度,还需慎之又慎。”清舟不得不给热情高涨的皇帝泼一盆冷水,这虽然嘴上说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
第9章 第一个建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