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姨娘眼里,农历初十头的月亮是最丑的。既没有新月的冷俏,也没有满月的圆润。
虽然金姨娘读书不多,没有多少诗心,但是好歹也认得几个字。她觉得将风花雪月入诗,那是读书人的事,老百姓听不懂,还不如“鼓词”里唱的戏文来得实在。但是“鼓词”发源在东瓯南边的安瑞,与楠枫村隔山隔水,虽然楠枫江百姓也喜欢听,金姨娘也唱得不错,但是在金姨娘心里,她觉得那不是她的“原创”,而她最擅长的,却是将她关注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变成歌谣,徐逸锦也发自内心地佩服:哪怕最苦最累的时候,金姨娘也能张口就来,将生活变成歌谣,准确地将各种情绪抒发出来。就是在因为家里无田入生产队,需要到水库无偿劳动做补偿时,金姨娘经常累哭在坝上,但是,等她抹完眼泪后,她依然要唱上几句随口编的歌谣:“苦力、苦力,头戴破箬笠,身穿百补衣,出的牛马力,吃的猪狗食,累死三条麻绳一张席!”
徐逸锦觉得此刻的金姨娘简直就是一个即兴创作的大诗人,她的歌谣有时候甚至堪称现代乡村版的《诗经》。
金姨娘的这种“诗兴”能随时随地有感而发。比如,当年从气派富贵的地主屋刚刚迈进阿木的茅草房时,因为不习惯吃农民赖以果腹的番薯,对着一碗稀得只有几根番薯丝的汤碗,她开口就来:“山头三件宝,火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番薯汤喝到老!”
阿木曾打趣她:“姨娘,你再唱也不能将番薯汤唱成白米饭呐!唱这些没用,你还是帮锦姑娘做点事吧。”
那时候阿木嫌她只知道唱歌谣,没有用,而现如今,她的歌谣就有用处了,家里的三个孩子特别喜欢听她唱歌谣。蹒跚学步的小阿念摔倒了,她不去扶,而是对着那个趴在地上的小人儿来一小歌谣:“天上落雨地上滑,自己跌倒自己爬。四路邻舍帮一把,酒换酒来茶换茶。”
本想张嘴大哭的阿念一听,不哭了,一个咕噜自己爬了起来。
如今阿空和醒初上学了,放学回家后金姨娘不关心他们的作业,而是开心地对孩子们说:“院子里那棵石榴开出了红彤彤的花朵来了:石榴花开叶又长,当初后羿射太阳,十个太阳九个落,留下一个万年长。石榴花开叶转黄,包公本是木*,牧牛哥哥能做官,牧牛妹妹来配双。”
徐逸锦惊叹她的想象力,她实在想不到如此的生活重压之下,金姨娘想哭就哭,想唱就唱。忽然有一天,她觉得在金姨娘面前感到惭愧:读了那么的书,中的洋的古的今的,都读,还不如姨娘的小歌谣唱得豁达。再苦再累也是日子,再苦再累,也不能放弃。于是,徐逸锦也常在金姨娘偷懒的时候,随口给了姨娘编几句小歌谣,比如,金姨娘有时候跟那些还敢偷偷跟地主婆来往的小媳妇们聊天,拉下了扫垃圾的劳动任务,挨了村干部的骂,回家诉苦的时候,徐逸锦也会用姨娘常用的小歌谣的方式逗她开心:“白昼游游,夜里熬油。日里东家走西家,夜里点灯纺棉纱。一夜纺到大天光,只有放个菜头纱,老鼠拖去做尾巴!”金姨娘一听,噗嗤一声笑了,第二天照样开开心心去扫街,见缝插针找小媳妇聊天。
今天已经是八月十二了,金姨娘有点着急。自从关校长成了她儿子徐若空的救命恩人后,她一直琢磨着如何去谢礼。但是,关校长一直说“不用谢不用谢”,然后就忙别的事情去了,而是真的很忙很忙。锦姑娘也有点发愁,救命之恩当然要谢,但是家中确实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昨晚想了一夜,早上起来去扫街,一个常常请教金姨娘做鞋的小媳妇又拿了鞋样来请教金姨娘,得到帮助后,为了表达
第46章 那绸缎般的感觉划过了关中翰的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