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楠枫乡野,前后房屋有道坦(院落)间隔,东瓯城里的房子间因为距比较近,徐逸锦觉得城里的夕阳一晃就在屋檐上不见了。
傍晚时分,徐逸锦打算为矾矿驻温办事处的食堂到五马街的副食品公司——“五味和”去买些油盐酱醋。
从“涉园”到五马街的“五味和”其实可以从“谢池巷”出门右拐就可以到,但是,徐逸锦宁可从“华盖山”上走个石径,绕一小圈,避开好多个商号,直奔“五味和”去。
“五味和”是东瓯城最有名的食品商店,这个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的商店,是多少东瓯城乡孩子们最甜蜜的向往。城里孩子考学考了好成绩,父母会买“五味和”的“三锦酥”、“鸡脚糖”奖励孩子。疼爱孩子的乡下人进了城,尽可能省几个角子去“五味和”买一包“双炊糕”和“枇杷梗”带回去给孩子解解馋。这“五味和”就是东瓯城乡人们“甜蜜”的代名词,早年宁波慈溪商人杨正裕来东瓯经商,与同乡冯伯桢等合伙开在五马街的就是蜜饯店。冯与清末东瓯名家梅家有旧,冯家请梅家写店招,梅氏推敲再三,在“五和”两字间增一“味”字,意寓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既音韵谐口,且含经营商品之特色,让人拍手叫绝。
这梅家老爷便是徐逸锦母亲的大表哥,据说冯家为感谢梅家写了“五味和”如此绝妙的店招,吩咐店员,凡是梅家的孩子上门,一律免费在“五味和”店里随意吃蜜饯。但是梅家家风有规矩,为了不宠溺孩子,和冯家约法三章,只允许孩子堂食,不许带出店外。
小时候,徐逸锦一放暑假来到东瓯城,外婆便让大表哥的孩子带她去“五味和”,由她选随她吃。除了对那蜜饯的欢喜,小逸锦更加喜爱“五味和”三间门面两侧的一幅楹联,上面用镌刻着:“蜜饯海味各种药酒、南北果品罐头茶食”,门楣上方是梅氏原笔“五味和”三个大字,又用一方青石镌刻“五味和”,镶嵌于商店中堂,每次小逸锦看见那三个大字,总觉得相当威风。
小孩子们贪恋的是“五味和”的蜜饯,但是,东瓯城里“五味和”吸引人的还远不止蜜饯,除了质量地道的南北货外,当年“五味和”的腌腊货、蜡烛、炒货、五加皮药酒等都是让南来北往的过客驻足流连的理由。“五味和”所制的蜜饯,色鲜、肉丰、脆腻适中。青梅、山楂糕等高难产品,更是技高一筹、饮誉遐迩。腌腊制品有鱼生、虾酱、醉蟹、香螺、糟鱼以及腊肠、腊肫、酱油鸭等,色、香、味之佳,为同行所不及。知名度最高的要数美味“鱼生”,独具色鲜、条匀、不糊、味美、耐贮五大特点,除供应本埠市场外,还用龙泉青瓷罐精装出口到香港去。徐逸锦的一位去东洋留学的舅舅,收到家里寄过去的一罐‘五味和的鱼生,欢欣之余,赋七绝一首寄了回家,诗中写道:“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听着这七绝,小小的逸锦也跟着鼻子发酸。
与“五味和”毗邻而居的是一家叫“金三益”的布店。
徐逸锦小时候听外婆说,“金三益”原名“金同益”,寓意金氏三兄弟都得益,是一家绸布店。清朝咸丰九年(1859),由湖州吴兴县金绪宝三兄弟合资开设的专营苏湖绸缎的商号。
当年小逸锦每次在“五味和”吃饱了蜜饯,就去隔壁“金三益”看花洋布。那时的“金三益”比“五味和”还气派,是四间屋墙门,中间双爿门进出,门台横额上挂着“金三益”的金字招牌,门旁有竖式招
第68章 “五味和”、“金三益”和“三根半烟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