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自古多少都有些“雅癖”,不管过得好不好,生活中,总得有几件“小事”被他们拿出来消遣一二。于是,文人们便有了浮生偷闲的时刻,总生出一些不为外人道的小乐趣。
但是,端木鸿与古人的那些略显害羞而小众的雅癖不同,他大大方方地“秀”自己的雅好,除了跨江到瓯江北岸追自己的心中的“嘉昆”戏班之外,当年东瓯城里端木富家“鸿公子”还有很多雅好,比如微刻、比如焚香,他觉得世间巨大而嘈杂,有人觉得走进山林听山间风过就能安静下来,有人觉得独饮香茗也能让人身心安静。而他则喜欢将大大的世界细刻在微乎之间,在一炷烟中得意,感觉焚一缕馨香,九衢尘里偷闲,便能在呼吸间抚平尘世烦乱。
别以为这端木“鸿公子”焚香听曲、金石微雕,所癖之好尽是极其雅事,其实不然,这位“鸿公子”最讨人喜欢的是,他一点也不像一般文人附庸风雅一身酸腐气,而是紧贴人间烟火气。在他所有的癖好中,他最爱的是“酌酒”和“赏味”。这是别人给他封的,他自己则说得很直白:“我这辈子,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古今智者,大多是从一醉方休的境界中认识世界,彻悟人生,修炼品性。魏晋名士洒笑山林,旷达萧散。咱们饮的不止是酒,是乱世中的一种不受拘束呐!”
年轻时的端木鸿,学过李白醉酒在江中捞月,学过袁枚倾心为饭粥写单。一开心,请人喝酒吃饭,不开心,也请人喝酒吃饭;有事请,人吃饭喝酒,没事,也请人吃饭喝酒。东瓯城里的厨师,如果手中的菜肴没有经过端木公子品尝过的,那是根本没有参评“大厨”资格的。五马街与“大街”的交叉口,有一座三层高的标志性建筑,这里是“瓯菜”的发祥地,解放后成了东瓯第一家国有饮食单位。端木鸿多次嫌弃这家东瓯城里最有名的饭店新改的名字没有一点雅趣,直接被叫做“东瓯酒家”,但是,这一点不影响他对东瓯酒家里各种美食的依旧青睐。
今天的“团圆酒”,就是端木鸿到东瓯酒家请“当炉”的阿标老司头亲自站“炉台”,按照端木鸿亲开的菜单,烧出布袋鸭、咸菜鸡、蒜子鱼皮、三丝敲鱼、绉纱全蹄等名菜,来等候关家兄弟、徐逸等人共赴这一场不同寻常的重逢宴。
徐逸锦没有想到,今天,她居然能见到这么多她想见的和不想见的人。除了端木鸿和关中天,关中瑜请来了已经在东瓯任人武部长的王大路。也就那么巧了,那几日,刚好在嘉宁县当公安局局长的叶繁晟到东瓯城里学习,而关雪桐说牙不好,县里的牙医她看不上,就跟着来到城里看牙齿。王大路一听关中瑜说关中天回来了,开心地赶紧跑到人武部的招待所,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正住在人武部培训的叶繁晟。但是,当关雪桐在东瓯酒家见到徐逸锦的时候,她和徐逸锦都觉得非常意外。
眼前的徐逸锦,上身穿了一件很普通的细花布衬衫,下身是一条蓝布裤子,看得出来已经洗得很旧。她没有像一般的东瓯女子要么剪了学生头,在耳朵一旁挑起一缕头发,扎上绢头花;要么将长头发编成两根麻花辫子,垂在背后。看得出徐逸锦也是留了一头长发,但是,她将所有的头发往后梳,先编了一根长辫子,然后将这根乌黑的麻花辫子盘在了后脑勺,光洁的额头和天鹅般的脖颈似乎闪着细瓷般的光泽,那一种通体素净清雅的气韵,在那举手投足中自然流动,浑然天成,不是哪个女子想学便能学来的。
第72章 “鱼生”“虾生”“江蟹生”,生出恁多事和情[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