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0章 东瓯“鞋佬”和巴黎城的“新大厨”将同频起步[1/2页]

旷世烟火 陈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此刻,“东瓯酒家”的那个八仙桌前,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来自大桥镇曾经的纽扣摊主、如今的“楠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庆放的身上。
      邹庆放的眼睛不大,但是目光非常灵活,他端起酒杯,敬了大家一杯酒,说:“各位不要见笑,我想转型做‘鞋佬!”
      “鞋佬?”罗教授不解地问。夏商周赶紧做了一番解释:东瓯人的语言中,“佬”字能表达很多丰富的意思,比如“厚佬”,是色鬼的意思;“大好佬”就是“大款”、大人物;“和事佬”差不多就是民间民事纠纷调解员了。而“鞋佬”,就是做鞋子生产或者买鞋的商人。
      早几年,在邹庆放位于大桥头纽扣市场的摊位上,经常遇到外地的客户问他一个问题:“你们东瓯有个蒲鞋市,是东瓯市管辖的县级市吗?为何不叫浙江省蒲鞋市呢?”
      邹庆放每次听了都哈哈一笑:“我们也想啊!只是这‘蒲鞋市只是东瓯城里的一个街巷的地名而已,是因为当年那里的人以做蒲鞋为生所以得名。‘蒲鞋市这地名,可能在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时就有了。”
      话说,古时农民生活较困难,于是有人到东瓯城江边滩涂上割取野生蒲草,在家编织成蒲鞋,放在门口售卖,补贴家用。因取材方便,手工制作,家家户户都做,临路房屋就成了卖蒲鞋的店铺。而这条路,也是东、南向“乡下人”进城的必经之路。加上水陆交通便利,四方客商云集,生意日渐红火,便逐渐形成了以卖蒲鞋为主的集市,因而那地方就干脆叫“蒲鞋市”了。
      邹庆放每次跟客人解释“蒲鞋市”这个地名的时候,心中总是充满感情,因为他的童年,就是在爷爷开在大桥镇上的“制鞋店”里度过的。
      爷爷年轻时候以给“蒲鞋市”的人割蒲草为生,后来蒲鞋生意不好了,就回乡当了鞋匠。邹庆放至今清晰地记得,当年爷爷开鞋店,他都会乖巧地给爷爷递各种修鞋的工具。有时候,也会学着爷爷像模像样地拿鞋刀去摆弄。因为年纪太小又不熟练,腿上就被鞋刀划伤是家常便饭,到现在邹庆放的大腿上还有童年留下的刀疤印。
      爷爷的鞋店门脸很小,但是总有抱着孩子的新媳妇、手里做零活的大娘大婶来串门,爷爷总是边做鞋,一边家长里短地跟大家聊天,店里总是热热闹闹的。爷爷常说:“东瓯手艺人有三把宝:菜刀、鞋刀、理发刀”。爷爷说,东瓯人做鞋历史可悠久了,明朝成化年间,东瓯人制造的靴鞋就送入皇室做贡品呢。
      邹庆放的爷爷说得没有错,几百年来东瓯有很多做鞋的工匠,邹庆放的爷爷和那些鞋匠一起被统称为“鞋佬”。解放前期,由于战乱,经济濒临崩溃,很多作坊工厂都停业关门了,1949年,东瓯市的皮鞋年产仅4000多双。爷爷说当年东瓯城里有个公私合营的制鞋厂招做鞋老司(师傅),爷爷手艺好,被招了去,那个皮鞋厂叫“华东联营制鞋厂”。可惜不到一年时间就解散了。多年后,邹庆放明白了虽然东瓯的鞋业发展是一个曲折复杂的历程,但“华东联营制鞋厂”实际上充当了“种子企业”的作用,为后来东瓯鞋业的迅速崛起培养了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市场营销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当然是后话,此刻,在东瓯最有名的酒楼东瓯里,早已被国内外各大媒体封为“中国纽扣大王”的邹庆放提出放弃纽扣要去做“鞋佬”,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也许是徐老师不在身边,也许是菰江人血液中流淌的那股子闯劲和倔劲儿,不管别人怎么看,在取得远在欧洲的徐老师的同意后,邹庆放执拗地将“楠枫公司”的主营业务由纽扣转向了鞋业,在处理好相关的事宜后,邹庆放续了爷爷早年的养家行当,转身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东瓯“鞋佬”。关山月问三

第150章 东瓯“鞋佬”和巴黎城的“新大厨”将同频起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