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5章 东瓯真的是“死路”一条吗?[1/2页]

旷世烟火 陈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东瓯城并没有高山,当年郭璞建城以城中九座形状如斗的矮山为基调,奠定了东瓯城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格局。
      但是,对于在楠枫江崇山峻岭中出生成长的关中天来说,城里的这些小山包实在有点滑稽,虽然离乡多年,但是关中天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地道的“山头人”,他喜欢大山,只有登上高峰,他才觉得目光远大,心胸舒朗。这几天,和邹庆放话不投机半句多,他又跑到位于东瓯城东郊的高大的罗山来爬山了。
      东瓯的罗山以花岗岩地貌示人,峭立的山壁上一颗棵轻松古意盎然,不常来的人来到这,都会恍惚:我这是来到黄山了吗?关中天喜欢舍近求远来爬罗山,除了看不上他城里那几座小斗似的山丘外,更喜欢的是在这他能登高远眺、极目抒怀,东瓯城尽收眼底。
      今天阳光灿烂,能见度极好,关中天远目中的东瓯,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山下一片平畴里,水网密布,阡陌纵横,一派江南水乡的美景。正是这样发达的水系,自古以来东瓯贸易靠水路四通八达,但也正是单一的水路,却也成了阻碍东瓯发展的“罪魁祸首”。
      明清时期,政府奉行的“闭关政策”卡断了东瓯海上通道,只能通过陆路交通与外界联系。这头是绵延不绝的群山,那一头滋养着东瓯的瓯江也成了一道天堑,隔绝了东瓯与其他地界的连接。
      千百年来,东瓯人外出或者货运,主要靠船走水路。瓯江路上的地标建筑“十三层”往西一点的瓯江中间,有著名的中国“四大孤屿”之一的“瓯心屿”,瓯心屿上有东西两个相对而立的古塔,东边的是唐塔,西边的是宋塔,“孤屿今才见,原来却两峰。塔灯相对影,夜夜照蛟龙。”这是北宋东瓯太守杨蟠对瓯心孤屿的生动描绘,千年以前,被誉为世界古航标的东西双塔就一直矗立瓯江,朝看千帆竞发,暮迎远浦归舟,塔上的灯火始终为瓯越古人指明航行的方向。
      从船来舟往,到瓯江两岸车水马龙,孤屿古塔送走了多少孤帆远影,迎来了多少沧海变迁。历史上,因为东瓯的陆路交通极不发达,而其水路交通却又极便捷。东瓯方言中“水”的发音和“死”的发音几乎一致,因此东瓯人就自嘲东瓯的交通是“死路一条(水路一条)”。因此,对陆路和空中交通的期盼,成了东瓯百姓共同的梦想。然而,这条追梦之路却极其坎坷与艰难,一直到前两年,瓯江两岸的百姓像过节似地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地迎来了第一条连接瓯江南北两岸的大桥——“瓯江大桥”。
      人们清晰地记得:作为瓯江段的第一座大桥,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你去看大桥了吗?”这句话成了东瓯人茶余饭后的一大热点话题。大桥开放后头三天,那里成了东瓯最热闹的游览观光点,男女老少结伴而行,一时间大桥上摩肩接踵、人声鼎沸。
      此刻登上罗山山巅的关中天极目远眺,矗立在瓯江上的东瓯大桥隐约可见。但是,他并无多大欢喜,在他的逻辑里,极为赞同“想要富、先修路”的理念。但是东瓯大地九山一水一分田,由于靠海,大部分又是软地基,发展陆路交通的成本极高,修条公路都这么难,这铁路什么时候能修到东瓯呢?既然路难修,那么为何不干脆建机场做航空。哇塞,一想到飞机,关中天觉得心中的热血就沸腾起来,要知道他是个多么崇尚自由的人,小时候,他常常幻想自己是一只“刀鹰”(楠枫话中的大雄鹰),能翱翔天空,自由自在。
      前不久,四弟关中瑜悄悄地跟他透露一个消息:市委市政府已经将在东瓯建机场的工作提上了

第155章 东瓯真的是“死路”一条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