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2章 阿生老司头家的“好姻缘”[1/2页]

旷世烟火 陈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也许是自古地理位置偏于南蛮一隅,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东瓯城乡百姓的饮食习惯也自成一体,很少受到外地餐饮习惯的浸润和侵蚀。
      东瓯三面环山、一面靠海,食材丰富,东瓯人的饮食喜淡不嗜辣,除了餐馆酒店的大厨师会将食材稍加“修饰”改变外,东瓯城乡的主妇们最拿手的家常菜就是将食物以“水汆”、“清蒸”等最原始的手法,彰显了东瓯人餐桌的鲜与真。但也许是太过清淡,为了弥补和满足对品尝食物更加丰富的层次感,东瓯人发明了一个独特的餐桌“配角”——“酱油醋”。
      外地的餐馆,除非是食客提出要求后,才会提供酱油或者醋,但这一碟酱油或者一碟醋是单独分开提供的。而东瓯人却是将酱油和醋按合适的比例调配好,讲究的还滴入几滴香油、再调上一小勺白砂糖,然后将这些精心调配好的“酱油醋”统统倒进一个专用的带嘴的“小茶壶”里,放在餐桌上供食客自取。如果到了哪一家餐馆、酒店,餐桌上没有这么一把专用小壶,餐厅必然会听到很响的呼叫声:“服务员,‘酱油醋!”如果在外地,只要听到餐厅里有人用口音很浓的“瓯普话”来叫唤:“服务yuang(员)(东瓯人前后鼻音部分、不发翘舌音),jian(酱)油醋!”那一定是东瓯人无疑。
      此刻,年过半百的关雪桐正在东瓯城五马街拐角的一家还算气派的酒店大厅里,为那铺着红色桌布的餐桌正专心致志地调配“酱油醋”。因为眼睛老花了,调好的“酱油醋”老是对不准那个小壶的壶口而能顺利进入壶身,常常将桌布弄脏,这让她挺懊恼。当她今天第三次将“酱油醋”撒到餐桌上的时候,她“啪”地一声将那盛放酱油醋的小壶放在了餐桌上,起身走进厨房,对正在灶台上当炉的亲家抱怨:“叫个服务员手脚这么笨,到个“酱油醋”还要我亲自动手!”
      东瓯人将在炉头炒菜的工作叫“??菜”,正炒??菜“??”得满头大汗的亲家公摸了一把汗,头也不抬,没好气地说:“关局长,服务员也是人,像你这么使唤人,能留下来的算是很好了,你再这么黑声黑气来“黑人”,(东瓯人将对人不客气说话的语气叫做‘黑人)”服务员不跑光才怪,到时候要你关大局长自己亲自当服务员了!”
      关雪桐已经退休,但是,跟着在东瓯市当领导的叶繁晟来到东瓯城里生活后,她更愿意让别人还是叫她“关局长”。她说,只有那样叫,才让别人知道自己不只是叶书记的夫人,而是有名有姓有职位的干部,这样别人就不会觉得自己是靠老公生活的,这才是做妇女干部的表率,是妇女独立自主的标志。
      关雪桐把这种理念和作风也带到了亲家的饭店里。饭店里除了老板阿生老司,平日里其他人都不敢接关雪桐的话,几个服务员小妹一见她就躲,怕哪天被她拉住,就要被好好上一堂政治理论课。
      “阿生老司”是东瓯城里有名的“烧鹅老司头”。东瓯人特别尊师重教,以前称呼学堂教师,不管男女皆尊称为“先生”,新时代改称“先生”为“老师”。很多地方将有技术的手艺人也称作为“老师”,但是,东瓯人却要将这读书教书的“老师”和做手艺的“老师”分开来,因为“师”和“司”在东瓯话里发音是一样的,因此干脆称呼做手艺的师父为‘老司,手艺别出色的带了好多徒弟的叫“老司头”。
      阿生老司头从小家境贫寒,跟人学“??菜”(专做酒席的厨师),后来娶了个菜市场里卖鹅的姑娘当老婆,就独立门户,自己和老婆开了个烧鹅店,专营烧鹅,“阿生老司”家的烧鹅,味道好、价格公道,很受欢迎,再加上老板娘长得漂亮、脾气又圆通,自然这生意做得芝麻开花节节高。阿生老司有一个儿子,像他老婆一样长得很好看,性格又斯文,熟人们都打趣说阿生“生错”了,这么好看,应该生的是女儿,就可以成“烧鹅西施”了,可惜是个小子!

第162章 阿生老司头家的“好姻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