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80章 “东瓯制造”的“两把火”烧得通红[1/2页]

旷世烟火 陈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冬日,西子湖畔的阳光正好。但是,今日,西湖边的徐逸锦无心欣赏眼前这人间天堂的一切美景,一辆轿车载着她和女儿关山月,急速飞驰,前往市中心的武林门广场。
      眼前的武林门让徐逸锦感慨万千:“十二年后,咱们终于回来了!这一次,这一把火,一定将12年前的耻辱付之一炬!”
      下午,杭州武林门,“打假保名牌”的横幅鲜艳夺目、迎风猎猎,横幅下你来我往,人头攒动。下午三点一到,浙江皮革协会领导以及东瓯市的领导,点燃了一把火,2000多双假冒的东瓯鞋在熊熊大火中化为灰烬。第二天,《经济日报》的文章上,出现了如此生动的一段文字:“12年前一把火,消费者烧东瓯人的劣质鞋;12年后的火一把,东瓯人烧仿冒东瓯鞋的劣质鞋。”
      历史在相隔12年后出现了轮回,这次东瓯人成了胜利者!
      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坊间号称最神秘最低调的东瓯商界传奇人物徐逸锦女士,居然出现在了公众面前。面对记者,这位气度非凡、风姿卓越的女士的发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轻柔,但是却深透着一股一般女性少有的坚定:“为了这一把火,我们付出了的长达12年的努力!”
      是的,此刻,徐逸锦太感慨了,
      其实她当初下决心开始改变角色,成为一名以前根本不在自己考虑范围之内的“东瓯鞋佬”中的一员,就是从1987年8月8号,杭州武林门火烧东瓯鞋的时候开始下定决心的。那时候,她时常出差在外,看到全国各地商场里到处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此地没有东瓯货”。那些时刻,徐逸锦感觉到那些个牌子不是贴在商场门口,而是打在自己的脸上。而1987年杭州人在武林门火烧东瓯鞋,让东瓯产品一度被钉在耻辱柱上。从那时起,对“信用和质量”的反思,就是徐逸锦决心要做的一项伟大使命。于是,这么多年,哪怕邹庆放与她分道扬镳,哪怕只身一人在西部孤军奋战,尝尽所有中年创业的艰难困苦,她始终不动摇、不反悔,她坚信,从她开始,以就像当年在嘉宁县大桥镇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带领乡亲们做出“东方第一纽扣市场”一样,她作为一个“东瓯鞋佬”,一定要将东瓯鞋的耻辱消灭掉,一定要将东瓯鞋业的质量工程建设做出个结果来。今天,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徐逸锦对记者说:
      “东瓯做鞋的比我多的、比我早的,很多很多。东瓯曾经最*的时候,鞋业有9000家,到现在还有两千一百七十五家。
      由于我们这十几年坚持反思诚信和质量问题,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令我非常不安的是:1997年至1998年,武汉、安庆、公安、高密、临沂、泰安等地相继发现假冒我们的康庄鞋。我们派员在山东打假两个月,发现山东一个县的一个小村子了,仿冒生产的‘康庄鞋已成相当规模,在10家企业中,1家做商标,3家做包装,6家做鞋,配套成流水线。在其他地方,出现了“×康庄”、“康×庄”、“康庄×”等近似商标。我们在气愤的同时,感觉到痛心,当年东瓯鞋的覆辙,决不能再让其他人重蹈,诚信和质量,一定要在全国人民心中高高树立起来!”
      对山东等地那些假冒伪劣的鞋子,员工问徐逸锦怎么应对。徐逸锦说:“12年前,消费者怒烧东瓯劣质鞋,烧醒了我们,让我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如今,同样,在杭州武林门,我们照样也烧一把火,将那些仿冒我们东瓯鞋的假冒伪劣产品也用一把火烧掉。但是,这一把火,不是将谁钉在耻辱柱上,而是要烧醒全中国做实业的商人

第180章 “东瓯制造”的“两把火”烧得通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