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山这个地方,还没有手机的踪影,人们用的洋玩意是一种叫做“bp”机的通信工具。
电讯部门首先建立了传呼台站,“126”是人工寻呼,“127”是自动传呼。腰里有一个这种“摩托罗拉”寻呼机的人,一时间,风光无限。只要“bb”地响或者振动起来,就一定是有人在寻呼你。
简陋的数字机只能显示号码,中文显示的机器还能留言,可以出现“亲爱的,我想你”字样。
在接收寻呼的表达上,也不知是港台味儿,也不知是译音,呼你不叫“呼你”,有的说是“扩机”,有的说是“扣机”,有的说是“拷你”,反正谁说得嗲声嗲气的,谁的“bp”机不停地有动静,谁就是资深的用户。
有人说,在高新技术的应用领域,领导们当然是率先垂范的。两千多块钱一部寻呼机的时候,他们的腰里,最早别上了这种玩意儿。说的也算不错,王国鼎记得,bb机似乎就是出现在西山县四大家领导的腰间。他们一旦接到了寻呼,可以随意用一部固定电话立即回话,下达指令,回复情话,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
传呼机的好景不长。人们眼热这种通讯工具的时候,也有了各种不好听的戏谑。有的说:“这是电子拴狗绳儿。”有的说:“这种东西美国佬是给奶牛戴的,挂在奶牛的脖子上,到了一定时间,农场主发出召唤,正在牧场上吃草的奶牛,听到bb的响声,就知道该回去挤奶了。”有的编成了顺口溜儿:“腰里别个‘bp机,不是妓女是司机。”
也真的是这样,领导们很快就用手机把传呼机淘汰掉了。只剩下司机们为了方便工作,佩带这种传呼机的时间较长一些。“bp”机价格一降再降,从两千元下降到一千多元,再下降到不足四位数。直到后来,无线寻呼台为了开展业务,寻米下锅,干脆把“bp”机白白地送给用户。
降到五六百元一台时,好多人还用不起。王一民在县委办有个叫小苏的同事,节衣缩食买了一个,却没有人“扣”他。这个机灵的小伙子,很有自己安慰自己的办法,用机关里的几台座机,拨出腰里“bp”机的传呼号,自己寻呼自己。在众人面前,借助传呼机“bb”的响声,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岗位的重要和女朋友的爱恋。
(你说这世界变化快不快?传呼机由盛到衰,前后不过几年的光景。现在连捡破烂的、扫大街的都用上了小灵通、手机以后,使用传呼机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今天,上小学的孩子们,恐怕根本不知道,几年前,社会上还有“bp”机这种方便快捷的通讯工具。)
手机最早出现在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里。大款们神气活现地提一部砖头大小的无线电话,叫做“大哥大”,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他们收打完电话后,“啪”地摆在桌子上,那种“牛b傲人”气势,足以让官员们汗颜。
手机传到山阳地区的时候,“大哥大”的体积明显变小了,成为“一把攥”。这种模拟信号的机器,号码用了七位数字:“900××××”。一部手机开始要两万多块钱
第203章 从传呼到手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