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合适的煮粥用具那天,大牛也像往常一样,在下午四点多下河去摸石螺。
石螺,何晓军也不知道它的学名是什么?只因它是一种附在河里的石头上生长的螺,所以,当地人叫它石螺。
石螺只有成年人的小指节一般大,由于它长年累月吸附在河边的石头上,时刻抵挡着河水的冲击,不被冲走,所以,它的肉质韧而脆,吃起来口感极爽。
由于石螺生长的石头都泡在水里,所以,这些的石头上长满了青苔。而且,泡在水里的石头,从水上也看不清楚它的参差不齐、犬牙交错,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或受伤。
大牛就是在摸石螺的过程中,不小心滑了脚而被割伤了小腿。
大牛被割伤的小腿伤口很深,裂开像小孩的嘴巴。
大牛对自己的伤并不什么在意,随便扯了把不知名的草敷上,就当没事,还一拐一拐地抢着干活。
何晓军看过了大牛的伤口之后,说伤口太大,如果不处理的话,很难愈合,而且,此时天气炎热,伤口不愈合的话,也容易感染。
于是,何晓军也不管大牛肯不肯,拉着他就到了城里那个会医外伤的传教士那里,要给他做伤口缝合。
县城的火车站旁边有一座教堂,是基督教的教堂,当地人叫“礼拜堂”。
这座“礼拜堂”,一直保存到了何晓军前世的两千一十年后。
在县城落脚之后,何晓军从他那三教九流的顾客中,听说过这教堂的情况。
可能是由于海山华侨众多的原因,教会就在宁城这个小地方,修建了这座教堂,而且,还派出传教士与修女在这座教堂里主持。
平日,教堂除了做礼拜和招待城里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徒之外,就负责在当地传教,并给当地的人施医施药,解救当地人的病痛伤痛。
宁城教堂的现任主教兼传教士,是美国人,姓schmidt,城里的人就叫“史密特”先生。
让何晓军想不到的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牛,见到了那个叫“史密特”先生的传教士之后,竟像活见了鬼一样,大呼了一声“鬼佬”,就拉着何晓军要往回走,死活也不让这年“鬼佬”碰自己。
“鬼佬”,是何晓军家乡对洋人的称呼,也不知这个称呼,是来自于洋人的面貌与传说中的鬼相似,还是由于人们憎恨洋人历来对我国的侵略而生出的。
鬼在那个没有开化的年代,特别是在更加闭塞的乡间,可是一个可怕的代名词,所以,也难怪平时天不怕地不怕的大牛,第一次见到了“鬼佬”后,大失常态。
何晓军不得不给大牛解释了一大通,说这“鬼佬”是陈池老人他们去的那个“金山”那边的人种,是不鬼。还说,“鬼佬”不但不是鬼,他那传教士的职业,类似国内的道士,是传道镇邪的人。
然后,何晓军又告诉大牛说,经过了这里的治疗,伤口起码会提早半个月复原。
何晓军软硬兼施地说了一箩筐的话后,大牛才勉强同意了让这“鬼佬”治疗。
城里这家唯一的教堂里,有一间专门的治疗室,让伤病者到里面去接受治疗。
由于大牛害怕,不敢单独面对“鬼佬”,就拉住何晓军的手不放,一定要他陪自己入去。
何晓军无奈,只好向传教士打了个招呼,陪着大牛入去了治疗室里。
入到了治疗室后,多少有些这方面经验的何晓军,让大牛配合俯躺在手术台上,免得他看到那被人像缝衣服般在自己身上缝线而带出恐慌,也免得他见到了“鬼佬”在他的伤处动作时引起紧张。
同时,何晓军跟大牛说些别的、他感兴趣的话题,尽量消除他的紧张和引开他的注意力。
传教士与两个修女见到了还是个大孩子的何晓军,竟有如此的配合举止之后,先是惊讶,然后不禁交换了一个欣赏的眼光。
“鬼佬”还向何晓军竖了大拇指。何晓军回了“鬼佬”一个微笑之后,就示意他快点动手。
伤口的缝合手术很顺利,不过是十多分钟左右,“鬼佬”传教士已经把大牛的伤口给缝合上,并让修女护士给包扎好。
由于麻醉的作用,大牛的腿还没有知觉,所以,传教士对何晓军提议,让大牛躺一会,待麻醉过后再走。
有这方面经验的何晓军,对传教士这个合理的提议当然就没有意见。
就在何晓军陪着大牛在治疗室里等的时候,他发现了那种适合滚粥的容器。
何晓军看中的那个适合滚粥的容器,是治疗室中用来装注射器的铁
第66章 六十六 鬼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