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当地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之后到清明节的这段时间里,进行拜山扫墓祭祖。
在“二月二”当晚,餐馆的人聚在一起过节时,阿梅姐妹就提出了拜山扫墓的问题,说过几天要回乡下拜山扫墓,向何晓军请假两天。
拜山扫墓祭祖,在海山算是最被看重的事情,就是在何晓军前世时的二千年后,这个不成文的习性都没有更改,不少到外地工作的人、甚至在外国的人,都在这个日子回来家乡祭祖,所以,这样的大事,何晓军这里就是再忙,当然也没有理由阻拦阿梅她们。
说起了这事之后,陈池老人就若有所思了起来。
后来,直到陈池老人的小姨子梅姨问老人,她们父母那边,选在什么时候扫墓时,才把他从沉思中惊醒过来。
被惊醒的陈池老人,没有回答梅姨,而是一脸遗憾地给在场的人说了个故事。
陈池老人说,在“金山”的时候,有一次也是这段的日子,他与妻子到唐人开的餐馆里去吃饭,那天,他们点了在“金山”唐人街里几乎所有唐人餐馆都有的烧味。
陈池老人的妻子在吃烧味的时候,不知是否是思乡思亲的情结作祟,虽然冒出了一句话来,说:我的父亲还从来没有吃过烧味。
阿池老人说,在“金山”那边的唐人祭祖,最高档的祭品就是烧味,所以,他的妻子那天才有这一说。可惜,这里没有这个烧味,否则,他就能用这个东西来拜祭一番岳父母,完成妻子那个让她父母吃上烧味的心愿。
听了老人的话后,何晓军不禁心中一动,隐隐嗅到了一丝商机。
向老人证实了“金山”的海山华侨,有这个祭祖习惯的人占的比例后,再向火车站的许技师,了解了今年从“金山”回来祭祖的华侨行情,何晓军终于下了做烧味的决心。
烧味,其实就是海山人对烧烤类食品的简称,代表作品有烧猪、烧鹅、叉烧等等。
烧味要用一个专用的烧烤炉子来制作。这种做烧味的炉子,在何晓军的前世时俗称“烧鹅炉”或“烧猪炉”,顾名思义是用来烧烤鹅或猪。
在何晓军前世时,做烧味的烧烤炉子有大小、用料之分。
小型的烧烤炉子一般做成罐型,有一米多的直径、两米多高,用不锈钢制成的,只要的炉底放上炭点燃,然后把腌制好的食品挂入炉中,再盖上盖子一定的时间后,食品就被烧熟、烤香。
而大型的烧烤炉子一般都做成“地炉”。
“地炉”,顾名思义就是以地为炉,就是在地下挖一个大坑,用耐火砖砌成一个密室,然后再通过用电热丝加热或炭烧的方法,把食品烧熟。这种炉子小的有两、三米直径大,四、五米高,最大的有房子那么大,适合大批量生产。
在何晓军前世时的人,也不知是否形容烧烤时的炉子通红,就给这些烧烤类的食品,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都叫“明炉xx”。比如“明炉烧鹅”。
也正是因为在何晓军的前世时,海山的习俗中,拜山扫墓时都用烧鹅、烧猪等烧味来祭祖,所以,他家乡中用来加工烧鹅、烧猪的工场不少,他就是在前世扫墓的时节,曾到过这类的工场参观过,对烧烤用的炉子的烧味的加工流程,有一定的了解。
何晓军准备上的烧烤炉子,当然就是小型的炉子。因为,在当代的烧味还没有面市,一旦回乡祭祖的华侨不接受,就只剩下供应餐馆和外卖这条路。如果市场接受,一个小型炉子不够应付时,再加建一个炉子也不迟。
就是做一个小型的炉子,也已经够何晓军头痛,只因,做炉子的原料在当代并不是那么好寻。
在那个就是铁都没有多少的当代,又哪来的不锈钢?而且,就是耐火砖在当代也没有,所以,要做炉子,就先要解决原料的问题。
经过了一通的冥思苦想之后,何晓军从他春节中与陈村合作的那个熟食摊档中得来了灵感。
熟食摊档中的“烤香薯”,不就是一种烧烤类的食品?只是烧烤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直接烤,一个间接烤。
而“烤香薯”的制作方式,变自于乡下的“?h窑”烤法。“?h窑”烤法不就是一个特小型的烤炉?
何晓军从“?h窑”烤法中得到了启发后,准备借鉴那个“窑”的做法,用泥土来替代那个既在当代没有、他也不知制法的耐火砖,来做烧烤用的炉子。
何晓军构思中的炉子,还是准备做“地炉”。因为“地炉”不但保温好,也不用占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在那水泥都要进口的当代,制作“地炉”能让水泥的耗用控制到最少。
何晓军准备做的“地炉”,是先在地上挖出
第114章 一一四 清明时节带来的商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