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军当然就不会这般莫名其妙地被对方抓住,他连忙放开白玉兰,先一个滑步避开了来人的招式,然后准备向对方解释自己并非鬼混。
来人并没有给何晓军说话的机会,他紧跟着何晓军后退的节奏,迫前对着他就是一通暴风骤雨般的狂攻。
见到了对方无论招式与力度,都是自己见识过的最强后,何晓军连忙就打起了十二分精神来,把要解释的话先吞回肚里,专心应付对方招式。
来人的功夫确实高明,打斗的经验也极为丰富,就是何晓军用尽了全力,也只能防个勉强,被对方迫得步步后退。
直到十几招过去之后,何晓军对来人的节奏与功夫开始有些适应,才在被迫得手忙脚乱中稳住了阵脚。
夏夜的月光基本就很亮,加上那天的天色晴朗,又近月中,所以,能见度颇高。
从被对方攻个措手不及而心烦意乱中定下了神来之后,何晓军就想看看这个高手的相貌。
不过,何晓军却没有如愿,因为,这个人的脸上好似带着一层面具,整个的脸部没有一丝表情,也让人分辨不出他是谁。
稳住了阵脚后,何晓军连忙就发挥他那善于分析的强项,脑筋急转,分析起对手来。
来人的口音,是海山南部一个地方的方言,这种方言称客家话,是客家人的语言。
海山地区由于在历史上开发迟,所以,原居民并不多,而后来,由于华侨等作用,让这个地方发展迅速,吸引来了不少贫困地方的人到来居住,所以,海山说变成了一个迁移民聚集的地方,不少省里各地的居民,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迁移到了海山这个地方来生活。
因为这个原因,海山县里的各种语言不少,这个客家话算是其中一种。
由于客家话不是海山特有的语言,在省里还有许多地方的人都用,所以,何晓军不能由来人的口音中,判断他是否是海山人。
不过,来人的身份不明这点对何晓军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来人那高超的身手。
来人的武功,在何晓军所接触过的人中,是身手最高的一个。这人的功底、应变能力、力度、灵活都要比何晓军的武功师傅大牛、号称县城武功第一的青帮帮主“烂命才”高不止一筹。
何晓军经过了与来人的一番交手之后,清楚自己的功底比不上对方、经验更比对方不止差一筹半筹。但他也有优胜之处,就只灵活不比来人差,而且力气比对方胜一筹。
分析出了双方的优劣之后,何晓军马上调整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采取了硬碰硬的方法,来与对方抗衡。
武功上有“一力胜三巧”的俗话,虽然,这话说得有些过,在民间的传闻中,中国不少武学大师,就是靠灵活胜过不少欧美国家的大力士,但这话也不是完全无道理,被对方气力限制的人,许多精彩的招式就不能用上场。
何晓军的武功师傅大牛,是一个气力强横的主,所以,他对一些硬碰硬的强横招式颇有心得。得自大牛真传的何晓军,这方面当然也就不弱。
武功这门技能,由于国内这门国术的根子源远流长,在国内的武术门派也多如牛毛,所以,招式与练功的方法也就多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
每一个门派、每一套武功,既然能流传到了今天,那就一定有它的存在价值,而且,也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留下的精粹。
不过,就算是精粹,也不是到了任何人的手上都能发挥作用,还要练这些招式的人,能把这些招式用在恰当之处。
也就是
第246章 二四六 以力制巧[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