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天美好的清晨,遥远的天际,伴随着朝阳的升起,农人们已经到了田地里,忙活着,有的在浇水,有的在拔草,有的就来看看农田的长势。
南方地区还是好的,一年两熟到三熟之间,现在朝廷有了好政策,农民有了土地,对生活也有了奔头,整个老百姓么精神面貌也好了许多。
俗话说的好,几家欢喜几家愁,农人们是开心了,地主和富商却没了土地,心里不是滋味,尤其看着以前是自己的土地,以前见了自己点头哈腰的佃农,竟然翻身做了主人,越想越气。
当然朱慈炯目前还懒得搭理他们,先晾他们一段时间,要是好耐话不听,把只能举起屠刀了。
朱慈炯看着忙碌的农人,再看看自己带来的那几个东林党和民主党的学生,一个个累的要死要活。
不是自己的脚起泡了,就是手被扎破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几个也渐渐融入了这个农村大家庭,正因为他们的劳动,他们也深刻的了解到了朱慈炯的土地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当今太子殿下。
他们在学堂中学到的好多东西,都没什么用,什么匡扶天下,解救万民的想法再也没有提过,因为他们发现,他们连这个小小的村子都解救不了,只是志大才疏罢了。
老百姓没有多大的希望,只希望能够有安稳日子过,能吃顿饱饭,如果能在逢年过节吃到一点肉,或者喝点肉汤也行,就已经很满足了。
到了第六天的时候,所有人辛苦一天的劳动,尽管很累,但却没有说一句话,他们对朱慈炯也越来越尊敬了。
不仅是他们,派到地方的许多学生,他们本来的想法是找到天下人反对土地改革的证据,他们也下地了,但只是走走过场,毕竟没有朱慈炯的亲自监督,官员也不敢逼他们,他们可是未来的官员呀,谁也不想得罪的太过分。
他们有了闲暇时间,就会去田间地头走一遭,由于有文化,老百姓都很尊重他们,也时常会说些自己的想法,老百姓是最纯朴的,他们只会在心里支持对自己好的人。
好多东林学生,本来是坚定的反对土地改革的先锋,慢慢被农人们的笑脸,热情还有爱护同化了,在不知不觉间,竟然都支持新政。
朱慈炯的这个下乡实践活动,很显然已经成功了,也许朱慈炯不会想到,本来是出于朱慈炯的这个想法,不但改变了这些人的思想,甚至在往后的学子中,都保留了下乡干活的习惯,当然,这是后话了。
到了第七天的晚上,王先,张进,刘波,王海,也都回来了,简简单单吃完了晚饭,本来想要准备睡觉,因为明天还要下地干活,毕竟,多年的学习生涯,干活这些人,还是比较困难的。
“太子有令,叫各位进来”。
大家其实也知道了,到了他们应该离开的时候了,大家却舍不得这里的一切,看着那长势良好的秧苗,想着这些纯朴的农人,他们已经融入到了一起,舍不得离开。
“大家坐吧,今晚咱们聊会,明天一早我们就回去吧”。
刘波说道:“启禀太子殿下,原本学生是坚决反对土地改革的,因为土地是地主的,佃农负责种田,这是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学生觉得万不可更改,不然社稷不稳,江山不保”。
“可是,我和几位同龄的大哥他们相处下来,对于他们的种田技能,学生自愧不如,大哥他们热情好客,经常带我去他家做客,甚至将家里的鸡给宰了,给我们补充营养”。
“学生刘波保证,以后谁敢反对新政,我跟他斗到底”。
朱慈炯没有说话,微微点点头。
王先说道:“学生本来就是坚定的土地改革的支持者,我本来就坚持将土地还给农民,因为他们种地,也懂地,他们才是土地的主人,所以我们才叫民主党”。
“可是来到了这个村子,学生发现,我们做的远远不够,我们只是一群喊口号的,只是觉得太子殿下做的对,只有到了这儿,才真正体会到了他们对新政的支持,学生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朱慈炯也没有说话,只是点点头。
……
王海,张进等十人都说了各自的看法,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全都放下了偏见,转而全力支持朱慈炯的土地改革新政。
当然,四个侍卫也不需要讲话,他们这点苦都受不了,怎么配做朱慈炯的侍卫,回家抱孩子算了。
“好的很,本宫听了你们的感想,甚为欣慰,在本宫的眼里,你们终于是个正常人了”。
“本宫和你们讲,老百姓绝对不是朝堂上那些人所讲的贱民,我们要记得,他们是我大明的子民,如果我们都轻视他们,都将他们视为低等的生物,那么我们大明就会随时会被倾覆”。
“古人云,得人心者得天下,要得民心,首先要让老百姓知道,我们不是浑水猛兽,我们的军队也不是土匪,要让他们清楚的知道,我们就是保护他们的,我们大明的军队是他们的保护神”。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心里面真正支持我们,有了他们的支持,我们才有源源不断的兵
第37章 收服东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