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朱慈炯击败了攻打凤阳皇陵的李自成叛军先锋以后,江南的局势已经基本稳定,由于江南火器部的迅速发展,目前生产的武器装备已经全部装备了亲卫军,当然,南京周围还有二十多万的驻军,想要装备新式武器,还得等些时间。
毕竟,尽管火器部的工匠师傅们加班加点,还有丰厚的俸禄,但还是受生产条件的限制,每天的产能有限。
而且所有的新式武器的生产,列装,全部都是保密的,没有人可以泄露出去,因为所有的图纸都是分开的,只有孙元化一个人能够接触到所有武器的图纸,而且一旦泄露,全部诛九族,还有朱慈炯亲自派的三千军队前去守卫,还有?哨暗哨数不胜数,保证一个文字也飞不进来。
现在已经迈入崇祯十六年三月多,已经快到四月了,我们的视线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辽东战场,这里,尽管没有打仗,但时时刻刻都充满着火药味。
洪承畴作为辽东蓟辽总督,总管辽东的一切论证要务,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洪承畴已经至少七次向崇祯皇帝上了奏折,在奏折中艰难写道:“臣洪承畴启奏陛下,辽东已无可征之兵,将士们人困马乏,将士们已经至少一年没有吃过肉了,就连基本的面食,糙米已经没有多少了,甚至现在喝的稀粥都是问题,更不用说是将士们的军饷了。”
“臣请陛下再克艰难,军饷实在没办法,可以再拖欠一段时间,但粮草一定要送来,否则锦州不被皇太极攻破,也要被敌人从内部攻破,如果辽宁不保,大明就要亡国了。”
再来看看崇祯皇帝的回复:“爱卿之难,朕已知晓,但朕已经派人送了粮草三次,军饷也三次,但卿只强调辽东艰难,大明更加艰难呀,望卿可以在当地征集粮草,朕亦组织天下臣民募捐,为卿筹措粮草和军饷。”
是不是崇祯皇帝真的困难了,不是上次朱慈炯刚刚给他送了一千万两白银吗,这么快就完了。
崇祯皇帝也很艰难呀,在诺大的北京城,没有什么人可以和皇帝说真心话,崇祯皇帝也特别爱猜疑,比如内阁的首辅换了一个又一个,目前的内阁首辅是周延儒,这个老头虽然与东林党有扯不清的关系,但他却特别讨厌东林党。
再来说说京师的勋贵阶层,大部分是靖难之役的功臣后代,有些人崇祯皇帝虽然也有很愤怒,但毕竟京师的勋贵势力庞杂,早已经形成利益链条,只要一查,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崇祯皇帝也下不了那个决心。
大明王朝早已经千疮百孔,内有农民起义不断,外有满清政权虎视眈眈,如果彻查贪腐和勋贵,估计大明朝堂就将鸡飞狗跳,只有崇祯皇帝一个劳模了,大明还怎么左转呀。
朱慈炯给崇祯皇帝的一千万两白银,崇祯皇帝着实给高兴了一阵子,但银子刚进了户部,就在隔天的朝堂上,要钱的就都来了。
崇祯皇帝头都大了,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的旱灾,开口就要五百万两,辽东的一线战场,也是要五百万两,官员的俸禄也要补发,需要三百万两,农民起义不断,需要剿灭叛军,也要军费五百万两……
朱慈炯的一千万两银子,在崇祯皇帝的手里还没有捂热,就已经被花完了,给了辽东三百万,官员俸禄肯定要发,不然谁给你干活呀,用了三百万两,旱灾给了一百万两,剿灭农民起义匪军三百万两,钱就已经给花光了。
还有崇祯皇帝一直认为天灾人祸,是他的品行不端,是上天给的惩罚,其实关你毛事,不过他下罪己诏,这个事情还是可以肯定得,毕竟人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能够放下身段承认错误还是值得肯定得,可是他认错却不改错,往往把自己给累个半死,结果大明衰落得更快。
崇祯皇帝也真困难,自己的小金库,即内库存金银,舍不得用,估计也是用来给自己修皇陵的,反正无论大明怎么样,也舍不得掏出来,可能也是作为人的一点私心吧,我们要知道,崇祯皇帝不仅仅是一个帝国的君主,他也是个人,是人就离不了七情六欲,有点私心很正常。
崇祯皇帝就在之前举行了一次募捐,也就是向大臣们哭穷,想要他们筹措钱财用以资助军费,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崇祯皇帝还专门向他的老岳父,即国丈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伯周奎,周奎特别吝啬,只知道巧取豪夺,中饱私囊,崇祯皇帝还专门让嘉定伯周奎多捐点,但周奎身为皇亲自然是“助饷”的主要对象。
结果,周奎仅仅出了三千两,而这还是他从女儿给他的私房钱,周皇后给了他五千两银子,而抠门的周奎还克扣了两千两后才拿出来。
据说,周奎的家产超过十万两银子,而这和周奎自身家产相比,九牛一毛也不如,崇祯皇帝看到周奎竟然如此吝啬,其他大臣也纷纷捐款,好一点的捐了二百两银子,有的人甚至只捐了几两银子,所有募捐也仅有不到二十万两银子,与需要的百万两银子相比,真的是所缺甚大。
第45章 辽东局势[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