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4章 烽火戏诸侯(一)[1/2页]

狼刺之帝国崛起 江中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汤泉宫就在骊山脚下,而骊山山巅就建有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古代人用来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体系中的重要设施之一,通常每座烽火台之间间隔五到十里不等,通常建在山顶之上,其作用是在发现敌人入侵时报讯用的,相当有现代的预警。
      每当强敌来犯时,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那年月没电台、没电话,更没有卫星导航和手机,所以点燃烽火就是古代最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是个方形的碉堡,高达四丈二尺按现在的计量尺度算大约有十三米高,占地面积约十平米。烽火台上有戍卒五人,其中燧长一人军士四人。
      这天上午五位戍卒刚刚吃完饭,燧长命两名戍卒下山采买日常用品,顺便看看昨天布下的套夹有没有套住什么野味。正在这时,顶头上司屯长大人来了,同来的还有一位官吏。二人气喘吁吁来到燧长面前说:“王有命,燃烽烟。”
      燧长急忙问:“是不是戎狄打过来了!”
      屯长回答:“戎狄没打过来,自己人跟自己人干起来了,镐京城?妊?鞒珊友剑
      那官吏吓得脸色苍白连声喊到:“要死了,说什么浑话,你想害死大家吗!”
      屯长脸上一白随即催促燧长:“别磨蹭了赶紧点燃烽烟。”
      燧长就是个兵头将尾的角色,他心中有疑问但却不敢说,上边让点就点呗。燧长领着弟兄们爬到烽火台顶上点燃了烽烟,白色的烟雾直上云霄,山巅上强劲的风也没有将这股烽烟驱散。
      燧长小声嘀咕着:“戎狄没打过来就点烽烟,诸侯带兵勤王没看见戎狄的影子心里还不有气?万一戎狄真打来了,再点烽烟的话不知道诸侯会不会信呢?”
      一个戍卒答到:“那些事轮不到咱一个小兵儿操心,再说咱们都能明白的道理,王上还能不明白?哦,快看,那边的烽火台也点起了烽烟。”
      燧长抬头一看,只见相邻的几座烽火台先后点燃了烽烟,一道道烟柱直冲云霄,让人一看就觉得不寒而栗。大周自设立烽火传警的体制之后,每次封烽烟一起就预示着强敌来犯,别的不说百姓看了必定人心惶惶。所以长久以来人们都不希望烽火台上起烽烟,如果起了那就说明百姓们又要出钱出粮还得搭上自家子弟的性命,但是这也没办法,强敌杀到家门口了不把他们杀光被杀的就是大周百姓了。
      一座座烽火台接连腾起烽烟,骊山周边的各城守军看到山上的烽烟之后立即吹响号角。
      嘟嘟嘟嘟······
      悠长的号角声让城内百姓们先是一愣随后突然像是被人抽了一鞭子似的,所有人拔腿就往家跑,各城守门军士迅速在城门口设置鹿砦,方才还是熙熙攘攘的城门处,眨眼之间变得冷冷清清,空荡荡的门洞内的只剩几个急匆匆往城里跑的百姓,剩下的就是排着队伍手持戈矛全身披甲的军士。眨眼之间,街道上空无一人,各家各户关门闭户商铺也将大门关上一半人躲在门后向外观看,街上的小摊早就不见踪迹,只留下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不知是谁跑丢的鞋静静地躺在街道上。
      相同的一幕在烽火台沿线逐次上演,一时间大周腹地各城警号声接连响起,百姓们陷入一片慌乱之中。
      在大秦和大周交界之地的一片平原上,晋候姬费王和赢开正在拱手话别。这五国辞阕之后第一个离开的是齐公吕购,他就没法跟赢开他们同路,齐国在东大秦在西,两家正好方向相反成一个大对角。尽管吕购有些不舍但他也知道这是没法避免的,他只能叮嘱蒙义别忘了早早来迎娶姬姜。按说这只是定了亲来人连面都没见过就能直接把姬姜娶回家了吗?答案是,行!
      因为这个时代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之间的婚事,尤其是娶正妻的时候那必须是父母所定,一般情况下是小两口直到进了洞房才知道对方长啥样。所以洞房花烛夜小两口见面之后第一句话绝对是:“哇!原来你长这样,好刺激!”
      那么就不能来回串个门写个信啥的互相了解一下增

第164章 烽火戏诸侯(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