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个厨子就是半个中医,这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中医讲究药食同源,并且讲究养生和治未病,意思就是不要等到身体出现了问题在去想办法医治。而是把身体调养好,在身体没有表现出来问题的时候提前干预,把可能发生的病提前预防住,很有点现在定期给汽车做保养的意思。
不过赵冠群对这套理论还是比较认同,因为赵冠群从小痴迷武术,小时候最崇拜的人就是霍元甲,陈真、方世玉这些武林高手。因此他想尽办法搜集一些可以收集到的关于武术方面的教材,虽然因为没有师傅指点而且条件有限,他没有办法练成类似铁砂掌这样的横练功夫。不过倒是对内外功夫有了一个初浅的认识。
他记得他看到的武术杂志上就有道家“抱朴子”,以及关于道家修身筑基理论的介绍。道家认为:从本体一直到身体是一个越来越粗化,越来越固化的过程。太极无极是虚的,什么都没有,无形无质,在阴阳的时候是神的境界,这时候就有光了,再往下就降低到气的境界了,气就比光要粗了,再往下就是精了,就变成液体状了,所谓jing就是一种液状的jing华,身体内的体液,内分泌,液状的身体的jing华,气状的jing华叫气,光是神光,即神,固体的东西就叫形体。由虚无到光到气体到液体到固体,所以是越来越粗了,是越来越固化的过程。其修行的原理是复返于精微。
所以道家有诸事于内的法门,道家修炼的方法分成了五个阶段:一个是筑基,第二个是炼精化气,第三炼气化神,第四炼神还虚,有的也说到炼虚合道,共五个阶段。
另外道家还有外丹之说,那么道家的外丹术是怎么回事呢?外丹术之所以那么快,不需要怎么修,一吃就成了,就是因为外丹是一种特别阳性的东西,能迅速升起火大。你一吃进去以后,全身百脉都畅通了,你就纯阳了。故吃外丹肯定管用,肯定特别快,不管是修道家的,还是修藏密的,这些从身起修的法门都重视外丹。据说藏传佛教有很多上师都会炼丹。总之这个东西快,但快也就很危险。像魏晋那些名士,那些皇帝,他们不好好按照方士的教导去做,乱来就起不了作用,反而会为害自身。
事实上,普通人如果盲目的去学这些东西,肯定效果十有八九是适得其反,但是采用阴阳五行的理论以药膳为伍,调理身体,确实是效果显著而且不会出现副作用。所以中餐厨师一般都会几样药膳。
做药膳除了参考前人留下来的菜谱,厨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食材的特性搭配研制出新的菜品。但是因为中药有相生相克的原理,作为厨师首先要知道相克表,就是那些是禁忌搭配起来吃可能会食物中毒,然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先去研制新的菜谱。
赵冠群在师傅的要求下牢记了十八反及十九畏的歌诀:
甘草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药膳,简单的说就是以药材与食物相搭配而做成的美食。药膳食疗确实称得上是大夏传统的医学知识与烹调经验技巧相结合的智慧结晶。赵冠群在学习这些的时候也根本没有想过,有一天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成为了他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的灵感源泉!
不过因为这个药膳比炒菜要更对赵冠群的胃口,因为首先这个药膳制作以炖煮为主,省的遭受炒菜时烟熏火燎之苦,第二是赵冠群一直有一个武侠梦,他希望根据他学习的内家功夫知识加上药膳作为类似外丹的引子,他用后天真气打通任督二脉,让真气循环于大小周天,达到内家修炼第一层:先天
第34章 药食同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