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城,丹阳山
直到下船,身背书箱的唐文兴捧着手中的《三元灵符宝鉴》好似梦游,莫名其妙的自己就成了丹阳山太乙门大长老的记名弟子。
老道士也就是自己的记名师傅,临走说的话犹在耳畔,话语真诚,情感真挚,催人泪下,“混不好且回来,太乙门就是你的家!”
然而自己尚有母亲在世,还需要为唐家传宗接代,倘若入了道门,斩断红尘俗世。怎么跟母亲交代,如何面对列祖列宗,心中越想越悲,手中的宝鉴仿佛重如千斤。
“左大哥一路多保重,路过剑阁,小弟自当登门拜访。”目送左介渐渐走远,少年回过头来,望见唐文兴抱着书杵在原地,面露悲切,一副委屈模样,元良就来气。
取出钱袋,走到书生面前,把钱袋不由分说的塞进唐文兴怀里,揣着手问道:“怎么了?”
唐文兴对少年颇有好感,甚至还有些怕,却丝毫没有埋怨元良的心思,只是觉得拜师这件事,有些不够严谨,糊里糊涂的。
自己若是直接说了,可能会惹少侠不高兴,倘若不说,心里憋着难受,再三权衡,终于鼓起勇气,满脸严肃说道:“元少侠,我并不想当道士”
还以为什么事,这唐文兴憋了半天,憋出个闲屁,元良翻个白眼,“谁说非让你当道士的?”
唐文兴一愣,脑子有些不够用。
元良摇摇头,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解释道:“你尽管去考取功名,这本书呢,有空也要多看多学。
将来入了仕,背后有太乙门给你撑着,朝堂那些蝇营狗苟也不至于小瞧你,怎么就脑子一根筋?
你若以后身居高位,便能给太乙门凭添气运,太乙门无非是给你一个记名弟子身份,又给了一本破书,两全其美的事情,被你想这么复杂。
至于以后,该娶妻就娶妻,该生子则生子,顺便还能给自己留条后路,啥也不懂,走了!”
说罢,元良扭头就走,懒得听书生说那些文邹邹的酸话。
唐文兴恍然大悟,望着少年远去的背影,收起宝鉴,拱手行礼,一揖到底。
离了丹阳山渡口,在山下的镇子雇辆马车,直奔上清观所在的赤霞山,不过四十里的路程,车夫为了赶趟,鞭子甩的极为频繁,一路颠簸的元良差点没从车厢飞出去。
仅仅用了半个时辰,便到了山脚下的赤霞镇,元良扶着腰脚步虚浮的下了马车,付过车钱,赞一声好马,车夫咧着嘴笑的爽朗,豪气的给少年优惠一个铜板,调转马头,疾驰而去。
糯米在怀里探出头,左右瞅瞅,抬起脑袋,伸爪子在元良脸上一扒拉,“喵!”
赶紧从紫府内拿出船上顺来的果子,塞进猫嘴里,心里嘀咕,这猫要不成了,最近食量越来越大。
扶着腰,手里捏着一枚铜板,缓步进入小镇,第一感觉就是穷,两条夯实的土路
第六十二章 血光之灾[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