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潮水般的记忆打开了[1/2页]
穿越四十年
海魂0817
刘娜,是唐宁县一中74届的毕业生,父亲是唐宁县委副书记。
两年前的一天上午,来自江宁省城宁洲一中的74届毕业生梁海涛,同从省城一块儿来的宁洲二中的邱明仁、三中的潘毅、五中的范丽等一行人,正向着唐宁县知青办走去。
一路上,只见唐宁县城的大街小巷挂满红色横幅标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祖国最艰苦和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很有必要!”……
“喂,各位同学,昨天晚上八点多到的时候,县城道路两旁的店门早早就关闭了,街上除了几个用好奇的眼神盯着我们从头看到脚的行人,只有四周不时传来家犬的吠叫声。没想到今天上午八点多居然这么热闹,我怎么感觉像是为了弥补昨晚的不周而专门安排欢迎咱们似的……”邱明仁说道。
当走到县知青办门口时候,彩旗飘洋,锣鼓喧天,一辆披挂着大红花整装待的大卡车正停在门口。
县知青办就三间砖瓦平房,紧挨着县政府大院,给人第一眼的感觉,像是原来的车库改建的。
“呵!邱明仁,你说的不错,这安排也太周到了,还有专车等着送咱们呢,太客气了,真不好意思……”潘毅笑着向前方招了招手。
二十几位知青从县知青办出来,站在卡车上的两个人正接过他们手中的行李,有些人已经准备登车了
范丽立刻挥舞着双手喊到:“喂!等等,还有我们……”
只见一位身材高挑、浑身洋溢着青春的女孩儿从人群中走了过来,热情的对范丽说:“你好,我叫刘娜,请问,你们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时候,梁海涛站出来:“你好,我们几个都是从省城来的知青,昨晚八点多刚到唐宁县城,住在县知青办安排的县一中教室里,今天上午吃完早餐就赶过来了。”
梁海涛将省城来的知青一一给刘娜做了介绍。
“要知道你们昨晚到,昨晚真应该让我们唐宁本地知青为大老远来的知青尽一下地主之谊。等下回有机会到县城的时候再补吧!
对了,还没报到的吧?我带你们过去。”接着她转过身对身后的知青说:“大伙儿稍等会儿……”
刘娜问梁海涛:“你们也是到天源华侨农场插队的?”
梁海涛回答道:“不!我们是去坪乡知青农场插队的。”
“嗨!误会啦!我以为你们也跟我们一样是去天源华侨农场的,没事!不管去哪儿,全国知青都是一家人。”
潘毅在一旁对刘娜说道:“啊!闹了半天,原来咱们不是一块的呀?那辆车不是接我们的呀?”
“那是天源华侨农场的车,专门接天源农场的知青……”
在交流中,梁海涛得知,刘娜和那二十几位都是去天源华侨农场的插队知青。
天源农场是五十年代建立的华侨农场,农场职工主要是来自东南亚的归国华侨,距离唐宁县城六十多公里,以果园种植为主,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比较完善,六十年代后期逐步开始接收来自省内各个城市尤其是唐宁县的知青。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刘娜带着着梁海涛一行进门就问知青办的老张:“张叔叔,我能申请改到坪乡知青农场插队吗?”
看着眼前这位县委副书记的女儿,老张笑着回答:“当然可以,但必须先到原来落户所在地报道,因为你们撤销城镇户籍时在落户的户籍上已经注明是天源农场,得先到天源农场办理户籍落户后,再申请办理转户。”
“转户好办吗?”
“从天源农场转到坪乡知青农场好办!都是自愿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县知青办可以帮你们对接坪乡知青农场。”
“太好了!我今天就马上申请转户。”
“刘娜,你可要想好了,最好征求一下你爸爸妈妈的意见。”
“我相信,我爸爸妈妈不会反对的。”
“坪乡知青农场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山上,是全县海拔最高的生产队,从县城到宁境公社三十多公里,坐长途汽车可以到达。
但坪乡知青农场距离宁境公社四十多公里,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连手扶拖拉机都走不了,只能靠两条腿了。
坪乡知青农场才成立两年,条件比天源农场艰苦的多。”
“我不怕,知识青年就是要到最艰苦的地方,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锻炼人。”
“要是每个人都有你这种觉悟,我们知青办的工作就好做多了。坪乡知青农场条件虽然艰苦,但都是年轻人,氛围不同。天源农场加上老职工家属,目前三百多号人,人多地少,负担比较重。
你放心!我们办理过类似的转户,提出申请后,一周之内就能到坪乡知青农场报道。”
第三章 潮水般的记忆打开了[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