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三章 魔蛇戟手奎兹[1/2页]
仙长也疯狂
管平潮
珈兰捕奴队里,确实没有骑士在里面,因为捕奴这种事,明摆着缺德,注重名声的圣光骑士们,在没找到特别好的借口前,哪怕教廷鼓动,也不会加入。
但珈兰国中,并不乏武力强大的亡命徒,以及没落的贵族武士。
珈兰国的捕奴队,主要就由这些人组成。
没落的贵族武士,虽然少,但一旦加入,就会成为这支捕奴队的首领。
事实上,珈兰教廷的势力,派出去的上百支捕奴队伍里,业绩最好的那个,为首的就是个没落的贵族武士,叫“奎兹”。
奎兹号称“魔蛇戟手”,惯用的那把长戟,是祖传的。
不同于一般长戟有着直来直去的矛尖,奎兹这把长戟的矛尖,弯曲如蛇,挥舞起来也像蛇一样灵动,不仅可以直刺,还可以横割,让对手防不胜防。
所以奎兹这把戟,便叫魔蛇戟,这也是他魔蛇戟手绰号的由来。
至于魔蛇般的矛尖下,倒没什么特别,跟其他流行于珈兰的长戟一样,一侧是个新月形的斧头,另一侧是个钩刃。
这样的配置,让魔蛇戟既能劈砍,又能用钩刃将敌人从马上拉下来,正是攻击手段非常全面的一把好兵器。
奎兹的出挑,不仅仅因为他善用魔蛇戟,还因为,他的性格真如魔蛇一样,阴险、残忍,还不乏暴躁。
如此“文武双全”,便成就了他,让他在家族已经没落的情况下,还能在珈兰闯出一定的名声,在教廷用人之际,能被征召。
不仅被征召,以他为首的“奎兹小队”,还在百来支东侵捕奴队中,脱颖而出,成为捕奴人数最多、质量最好的那一个!
所谓质量最好,当然是奎兹小队抓来的宋国子民,青壮年占比很高。
捕奴这种事,跟奎兹的“魔蛇”外号差不多,非常阴冷、残忍,简直视奴隶如牲畜。
在珈兰捕奴队的眼里,宋国老百姓,根本不算人,一旦被他们抓到,全都被关在马拉的木笼车里,往珈兰国内教廷势力范围运送。
很残忍的是,运送途中,所有宋国奴隶,全都绳子连串捆着,站直在木笼车里,头伸在木笼的上面。
珈兰管这叫运人车,但这种木笼车,在大宋国中,就是囚车!
囚车也就罢了,你让人坐下来,也还成;
但捕奴队为了节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全逼着捕来的奴隶站直、挨紧,这样一辆木笼车里,就能装更多的人了。
可想而知,木笼里人挤人,几乎没有空隙,还要全程都站直,真的遭了大罪了!
尤其珈兰、大宋交界的一带,气候干燥炎热,多荒滩、戈壁,少树荫,就没什么遮挡,烈日炎炎地照着,还人贴人、站直着被运送,简直比大宋押运的罪囚,还要悲惨十倍!
而在被装入木笼车前,这些掠夺来的汉民奴隶,还会被捕奴队鞭打,伤痕累累——最要命的就在这里:
因为有伤痕,渗了血,一路上就苍蝇、蚊子相随;
还有蚂蚁爬上身,叮咬伤痕,让人奇痒难熬,还因为太挤,不怎么能去抓挠,真是撕心裂肺,情状凄惨无比!
所以当运送到珈兰境内目的地后,奴隶经常减员两三成。
对此,珈兰捕奴队根本不在乎。
他们真是把这些奴隶当牲口的。
反正两国边境线很长,大宋一方村庄很多,又零落在广袤的戈壁荒滩大地上,要找到可趁之机捕奴,是很容易的。
并且,这种捕奴,不就是带着羞辱宋国的意图么?死了,就死了吧。
这一日,奎兹小队,瞄上了一个很好的捕奴目标,是位于沙漠绿洲中的一处村庄,宋国人叫它“清水沟村”。
因为处在沙漠中,清水沟村有点与世隔绝。
最近这里的村民们,在出村采买时,也依稀听说西边的珈兰人,常来越境抢人。
但听着也就是听着了,清水沟村人,总觉得这些事离自己很远,自己村子没事的。
却没想到,在这个清晨,清水沟村宁静的气氛,却突然被打破,那恶名昭著的奎兹小队,来了!
面对精干强悍的奎兹小队,绿洲中的小村子,如何能与之对抗?很快村中到处惨叫声、哭喊声响成一片!
也有七八个壮年村民,奋起抵抗,但很快,抛尸村口。
见此情景,清水沟村人,彻底放弃了抵抗。
很快,在奎兹小队挨家挨户地搜索后,有二十八个符合他们条件的壮年少年之人,被捕奴队绳捆索绑,装进了木笼车里。
木笼车内外,血迹斑斑,那都是前人之血。
被装入木笼车,大部分村人,在哭喊一阵后,也知道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村庄与世隔绝的地理,平时能让他们躲过大部分灾难,但现在,也同样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被救援的可能。
第三百四十三章 魔蛇戟手奎兹[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