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眼光更敏锐的人,则根本没有迟疑,连资产都不变卖,立即跑路,投靠边远地区的穷亲戚去也。
当然,还有很多人,虽然同样察觉出真相,但根本不会走远。
他们反而摩拳擦掌,期待冲突之日早点到来,他们好建功立业——
不打仗,他们这种祖宗躺平不努力的家族,怎么有机会赢得崭新的爵位?
这类人,真的反而期待战争尽快爆发,好给他们完成野心、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
对这群人来说,唯一要做的,只是要考虑一下,战争一旦爆发,自己的家族,究竟要站在哪一方。
当然,对大部分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可以选的问题。
典型封建制的珈兰国,大大小小的势力,再往前面好几代的祖辈上,就已经打上了王室党还是教廷党的深深烙印。
临打仗,要改换门庭,哪这么简单?
别的不说,同一个阵营的势力,往往聚集在一块;
只要你有异心,想投靠对面,恐怕刚亮明立场,就立即遭到周围势力的围攻!
在各方或惧怕、或期待、或根本迟钝无感的对待下,珈兰国的浩大内战,终于爆发了!
也不知道是谁先动的手,反正女王势力和教廷势力,都宣称是对方先动手——
当然这也不重要了,双方都很清楚,只要谁打赢了,另一方就是先动手的邪恶势力。
代表王室的女王,和代表宗教利益的光明教廷,一旦撕破脸,那个刚被王室表彰的护国公爵奥瑞曼,也毫不犹豫地宣布,加入教廷军一方。
他声称,虽然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但因为自己是护国大公爵,便不能容忍历史悠久的珈兰神国,被一个心如蛇蝎的女人操控;
更不能容忍,她假借国王的名义,诽谤、攻击代表了珈兰人民千百年来悠久信仰的光明神教。
所以,奥瑞曼说,即使对他而言,这是个艰难的决定,他也要挺身而出,带领人民,抵抗邪恶的女王,及其卑鄙的爪牙!
本来,如果只是王室军跟教廷军的交战,教廷军毕竟不是正规的军队,哪怕它的圣光骑士团很强大,但人数毕竟不多,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教廷阵营。
但护国大公爵一下场,很多人的看法,一下子就改变了。
且不说现任护国公爵,奥瑞曼本人,能征善战、智勇双全;
一旦他下场,许多原本犹豫观望的贵族势力,很可能就倒向教廷一方。
事实上,当奥瑞曼才作出“艰难的决定”,当天立即有十来个实力不俗的贵族,齐声宣布支持大公爵的选择,决定站在正义的一方,加入讨伐女王邪恶势力的阵营。
他们动作如此之快,连谣言的传播速度,都有点跟不上他们响应的速度,这很难不让人怀疑,在这之前,大公爵就已经跟他们达成了一致。
可能也只有最下层的珈兰民众,才会以为,一切都跟各方势力表面宣称的那样,要么是艰难的决定,要么是经过认真的思考、理智的判断,最后选择站在了正义的一方。
有政治头脑的人,只会把这些口头的正义言辞,全都抛在一边,集中注意力,默默关注双方战局的发展。
珈兰国,前一刻还很平静,转眼间战火连天,烽烟处处,没几天就打成一锅热粥!
和之前珈兰的作为不同,大宋此时,倒没趁火打劫,而是静观其变,没派出一兵一卒。
当然,像李云绝这样本来就在珈兰公关的朝廷差官,暂时就没回来的必要了。
包括李云绝在内,珈兰国中的宋国势力,全都接到朝廷传来的秘密指令,要他们不必急着回国,就留在珈兰国中。
之后,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看看有无对大宋有利的机会,择机而动,见机行事——
至不济,也能近距离亲眼观察珈兰内战的局势,勤加记录,以备将来大宋朝堂的外交参考。
如果能亲自加入内战,推波助澜,将战争的走向,导向有利大宋的结局,那就更好了。
在大宋作壁上观时,珈兰王室联军,跟教廷联军的战事,打得如火如荼,死伤不在少数。
珈兰王室军,从南向北打;
教廷联军,从北向南阻击。
只是双方打了将近一个月,两边还是各有胜负,战线犬牙交错,互相拉锯,并没看出哪一方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这局面,女王军一方,比较急,但教廷方,反而乐见其成。
这是因为,光明神教在珈兰国,经营多年,深入人心;
而在这个年代,对于广大城镇乡间的老百姓而言,宗教的力量,其实大于、甚至远大于王权。
民众对王权的敬畏,不过是因为王权手里掌握着暴力机关,
第三百五十六章 突进鹰越高原[1/2页]